|
建立軍事互信:兩岸和平發展的保障
“五二○”後,隨著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兩岸關係發生了積極變化。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台海兩岸最重要的是遵循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嬴”十六字方針,共同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時代,共同開創兩岸關係的美好未來。…
|
|
王崑義:碎片化的民進黨伺機再戰街頭
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台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王崑義在中國評論月刊七月號發表題為《碎片化的民進黨及其繼起的戰略》的文章,認爲“蔡英文其實知道,民進黨唯有蓄積能量重新回到街頭,才是讓碎片化的民進黨有重新再凝聚的機會。”…
|
|
熊玠:我對馬英九不獨不統不武的看法
中評社香港7月23日電/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在中國評論月刊七月號發表題為《對馬英九兩岸政策的體會與詮釋》的文章,對馬英九的“不獨、不統、不武”的提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本人有幸被邀參加了五月二十日馬英九就職典禮與當晚的宴會。在台灣期間也曾廣納各方意見,期能較為深入地瞭解新政府對當務之急的因應政策以及對大局處理的構思與願景。自認獲益良多,亦甚感鼓舞(連民進黨內也有人私下表
|
|
馬英九主政台灣後兩岸關係新態勢
馬英九先生已於五月二十日宣佈就職,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的講話,總體上是好的,各方對於他充滿期待。自1949年以來,“兩蔣”主政台灣40年,李扁主政20年。從“兩蔣”到李扁,這是一個轉折點,兩岸由“正統”之爭轉向“主權”之爭,即由“一個中國”之爭,轉向“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之爭。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會否成爲一個新的轉折點,即由兩個主權實體之爭,再轉向一個主權實體之爭,並進而轉向一個新的統一的中國呢?…
|
|
民進黨未來走向分析
民進黨執政8年,“清廉”形象蕩然無存,“改革”訴求淪爲空談,“本土”價值成了打擊異己的工具。在接連遭受縣市長選舉、“立委”選舉和“總統”選舉失敗後,不只被二次政黨輪替,全黨更陷入世代是否要交替、路綫是否要檢討以及價值是否要重塑的紛擾中。未來民進黨何去何從?是重新整合還是走向內鬥或分裂?是堅持激進路綫還是走向務實?民進黨能否找回失去的“核心價值”,能否走出製造仇恨與悲情的政治操作?…
|
|
從“蔣友柏現象”看台灣第四代人的政治價值觀
在2008年台灣“大選”中,民進黨又故伎重演操弄“去蔣化”議題,引發台灣社會的對立,一邊是以蔣方智怡、蔣孝嚴爲代表的捍衛自己精神圖騰的藍營支持者,另一邊是以尋求轉型正義、追究歷史責任爲使命的綠營支持者。而蔣家第四代蔣友柏在這一系列事件中的角色,多少顯得“特立獨行”:以蔣家後代的身份評點“兩蔣”功過,理解幷贊成一定程度的“去蔣化”,…
|
|
台灣大選結果與未來台灣政情
台灣322大選國民黨的馬英九高票當選,是一般人(包括民進黨內部)所預期的。不過在選舉前沒有出現大家擔心可能發生的離奇“奧步”(陳水扁式的絕招),也令大家(包括美國政界)鬆了一口氣。比較值得注意的,恐怕不是謝長廷之敗,而是他輸得比原先民進黨內部自己的估計還慘。民進黨在大選前一天的民調,預估謝長廷將輸兩百零八萬張票。經交叉分析,最樂觀的情況差距可能縮小到一百一十萬張票左右。結果開票結果,不但中北部大輸,就是包括謝長廷曾執政過的高雄市在…
|
|
馬英九上台:兩岸關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台灣大選終於塵埃落定,馬英九以超過對手謝長廷220多萬票的絕對優勢贏得勝利,從而爲在野八年的國民黨一雪2004年因“兩顆子彈”敗選的遺憾。馬英九强勢當選,不只是實現了台灣地區政黨再次輪替執政的局面,而且也將對兩岸關係帶來重大的影響。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政治生態情勢下,馬英九上台將給兩岸關係帶來哪些歷史機遇和現實挑戰?…
|
|
民衆意欲返璞 政黨自須歸真
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以超過二百二十萬票的絕對優勢,不負衆望、毫無爭議地擊敗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馬英九在此次選舉中取得的壓倒性優勢,如同兩個月前的“立委”選舉一樣,是超出人們想象的。應該說,台灣民衆經歷最近八年的惡質選擧、口水經濟、社會對立、族群撕裂,對當前的政治生態產生了高度厭倦,主流民意轉向追求質樸與現實,政黨自然必須回歸真誠、務實才能獲得選民的支持。…
|
|
海峽兩岸關係中的最大公約數
有人說,兩岸的經貿聯繫是對兩岸經濟至關緊要,可算是“最大公約數”。此言有一定道理。的確,兩岸經貿聯繫對兩岸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整個上世紀80年代,大陸引進的境外直接投資中有60-70%來自港台,而且港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香港中轉來的台資;而且90年代中期以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迅速,大陸日益成爲台灣的主要貿易夥伴,成爲台灣巨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一大來源地。兩岸經濟的依存度特別是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大增,兩岸經濟可謂共存共榮,密…
|
|
從“立委”選舉結果看台灣民意變化
台灣第七届“立委”選舉結束,國民黨獲得了壓倒性勝利,民進黨則不得不吞下慘敗的苦果。島內政治格局在實現政黨輪替短短八年之後,出現如此之大的變化,個中原因耐人尋味。其實早在這次選舉結果出來之前,島內的各種民調資料早已有所警示;因此“立委”選舉的結果看似在出人意料,實則却也在情理之中,它是整個台灣人心思變的真實寫照。…
|
|
美國對台政策的戰略性矛盾及未來三方關係演變
美國對台海兩岸政策的戰略性矛盾,包括美國“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矛盾,美國戰略目標之間的矛盾,美國對台政策執行中的內在矛盾等,成爲陳水扁利用的戰略弱點。中美台三邊互動將決定台海形勢未來走向:中美台三邊格局决定台獨是沒有出路的;中美台圍繞台海主導權之爭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美台三邊力量態勢演變决定台海兩岸關係前途。…
|
|
誰拿走了民進黨的“奶酪”?
儘管此次台灣“立委”選舉乃是一場總體勝負早已預知的選舉,但是結果依舊令諸多專家大跌眼鏡。國民黨自己拿下八十一席,如果加上無黨團結聯盟、親民黨、無黨籍等五個議席,泛藍的總席次達到八十六席,已經超過了“立法院”的四分之三,民進黨有人驚呼泛藍可以凴籍這個比例優勢“爲所欲爲”。…
|
|
台灣的“民主內戰”
去年的十二月七日,台灣高速公路上一輛逆向行駛的轎車,在交通警察一路追趕攔截之下,仍然以超高速飆了二十五公里,最後快速撞上一輛來車,兩車瞬間起火燃燒,四名駕駛與乘客全部被燒成焦炭。…
|
|
台灣社會民意的轉變及對二OO八大選的影響
二OO八年台灣“總統”選舉的結果,無論對島內政局還是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都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就省籍、選戰能力、選舉資源而言,馬英九明顯居於劣勢,這是很多人二OO八年不看好國民黨的原因。不過,二OO四年“大選”後,台灣的社會民意雖未發生根本性逆轉,卻是發生了值得高度關注的重大變化:民眾的政治狂熱開始退燒,希望改善個人經濟狀況、兩岸關係和平雙贏、回歸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種社會民意的轉變為馬英九爭奪中間甚至淺綠選民提…
|
|
解讀胡錦濤對台新論述
在十七大政治報告關於台灣問題的論述中,處處可見“以民爲本”的思想。如“四個决不”中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决不改變”、“三個凡是”中的“凡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以及總書記鄭重承諾“大陸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台灣同胞正當權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等等內容,都是“以民爲本”的體現。不過,我個人感觸最深的、同時也感到外界尚重視不够的,是總書記首次在這樣重大的場合、…
|
|
新戰略定位與兩岸關係發展框架及主體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關於台灣問題的部分一經發表,立即在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都引起熱烈反響。這部分內容最突出的特點是:既高瞻遠矚,將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复興的戰略大框架中;又自信從容,務實、有效地全面協調解決台灣問題與中國和平發展的關係,反對「台獨」分裂活動與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關係、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穩步推進兩岸關係發展。…
|
|
指導未來兩岸關係的綱領性文件
在島內竭力鼓吹“公投”與“入聯”的詭異氣氛中,適逢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召開,凡一切關心兩岸關係的海內外人士,無不關注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無不關注大陸最高領導人會怎麽闡述兩岸見解。有些人認爲大陸領導人也許會對台灣當局“敲打”與“訓斥”一番,兩岸關係也許會擦出點“火花”。而10月15日開幕的“十七大”,胡錦濤在政治報告中用了一個專門章節闡述了這一代共産黨人對台灣問題的看法。報告依然堅持和平發展、和諧社會、和平統一的政策,朝著自己…
|
|
胡錦濤報告涉台部分的表述值得肯定與重視
中共十七大召開前夕,面對二OO八年台灣總統大選的選情加溫,暨公投入聯等議題可能對兩岸產生的衝擊,中共涉台官員與學者皆認為,當前台海局勢嚴峻,兩岸關係處於高危期。然而此次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所提的政治報告中,論及對台政策部分,卻是以「和平」與「發展」為基調:除了對於一中原則與堅定反獨立場的宣示外,並未使用恫嚇性威脅或措辭強烈批判,就連以往慣用威懾性字語…
|
|
“台灣意識”發展的危險趨向
台灣自民進黨執政以來,島內關於“台灣意識”的炒作愈演愈烈。尤其是“大選”靠近,新一届“立委”選舉靠近,執政的民進黨拿不出政績,而且是弊案如山,民衆怨聲載道,這就更加需要靠炒作“意識形態”了。最近一個時期來,我看了不少這方面的文章,覺得很多分析都是頗有見地的,很有啓發。但又覺得文章太長,愈看愈感到問題太複雜。於是想先來一個對歷史發展過程的“化複雜爲簡單”,然後結合這個過程,談幾點個人體會和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