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5年7月號,總第9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兩岸關係:機遇與挑戰

  未來兩年是關鍵期

  觀察未來兩岸關系發展,短期而言,我認為反分裂法通過後的三個月時間(一季),也就是到六月中旬(大約端午節時間),兩岸關系在歷經波折沉澱後,應該是一個新的互動起點;而今年的六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兩岸關系可能發展的機遇期(過了十月台灣就進到選戰熱潮)。就中期而言我同意幾位所講的,未來兩年之內,兩岸關系大概是一個比較關鍵的時期;這個關鍵的時期,是挑戰與機遇同時存在。

  我們不能說沒有挑戰,不能說反分裂法通過之後,兩岸就如同大陸所講的那樣會一帆風順。當然不是,還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挑戰嘛。重點挑戰不在於反分裂法能發揮多大的功用,重點在大陸如何看待台灣內部政治的轉型、內部的變化,這會給大陸方面不同的認識。

  大陸方面也同樣有內部的考量,但是也充滿了機遇。這個機遇是說,如果大家能夠做一些比較好的冷靜的思考和沉澱,其實它是一個挑戰與機遇並存。

  為甚麼是兩年呢?不管是從大陸的十七大以及零八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還是台灣方面二零零六年的憲改,乃至於零八年的大選,所以未來兩年,確確實實是兩岸關係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並存,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有幾個部分是大家可以比較務實地來思考的。

  兩岸如何正確解讀對方

  下一步如何走?我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方面,大陸究竟怎麼來對台灣的情況做解讀和研判?用甚麼作為標準?在現行的交流過程中,台灣方面給大陸理解的部分,事實上是不夠的;或者說,大陸方面選擇的部分,主觀意志和客觀現實是有落差的。

  同樣,台灣在解讀大陸方面,哪些部分我們本身還有不足的地方?關鍵地,有沒有哪些地方可以避免郭社長所講的“避免誤判”。避免誤判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確地解讀對方吧。   

  但是從另外的角度看,對一些團體活動的所有解讀,與台灣的主流社會要不要一致?如果對台政策真的像大陸所講的,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要入島入心,那顯然這個部分是有落差的。

  看兩岸交流,從一九八七年至今,已經有超過三仟七百萬人次的民眾到大陸去,現在每一年有將近三百七十萬人次。但是交流的結果是甚麼?台灣還有百分之六十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去過大陸。可能很多人去過很多次,但是一半以上的人從來沒有去過。很多人在兩岸關係的交流當中,已經得到了利益;但是也有很多人,不管是主觀意識也好,客觀現實也好,他覺得他在兩岸關係中是受傷害的。

  這裡,如果大陸對台政策想比以前有更大的貼近性,就必須要考慮的這個部分的問題。除非祇是做一個策略性的考量。

  台灣北京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我覺得幾個部分,大家可以一起來努力。台灣方面既然也進行朝野政黨的合作,陳總統也不斷就著各種場合一再表達對既定政策的宣示,包括像“四不一沒有”這樣的政策,應當還是持續信守的。如果北京無意對台進一步採取武力的,或者非和平的手段和威懾行為,我看“四不一沒有”還是美國、北京、和台灣等方面少數具有一致性的看法。

  我覺得下一步,北京方面也有一個問題需要好好思考。第一,北京方面對“一個中國”的表述,確確實實在不同階段的表述是不一樣的。從傳統的“一中三段論”,到十六大“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到今年不管是賈慶林在紀念“江八點”十周年的講話,還是胡錦濤的最新表述:“海峽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是有所不同的。下面最關鍵的一步,中華民國是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一個最大的基本交集,也可以說是最大的歧見。中華民國當然是台灣最大的公約數,因此“一個中國”如果是兩岸關係互動的基礎也好、條件也好,前提也罷,我們倒覺得大陸方面真的可以進一步來思考,究竟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基礎上或前提下,如何適度地來處理中華民國的問題,如何正視中華民國的客觀存在?

  我覺得,這個問題已經達到一個結構性問題的程度。這個問題不務實處理,我也不認為兩岸之間會在這個問題上有太大的進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