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杰:台日漁權糾紛的背景
二OO五年年中,台灣方面大動作進行護漁措施,特別是立法院長與國防部長的同台演出,不啻使原本被壓抑的糾葛陡然浮上政治檯面。大體來說,儘管台灣方面始終堅持對於釣魚台及其週邊海域的主權,過去且一度發生過保釣運動,甚至部份保釣人士還登上過釣魚台,但在正式行為方面則長期保持緘默,甚至李登輝還曾聲稱:「釣魚臺本來就是屬於日本的領土」。由此角度看來,此次台灣方面的舉動可謂相當地積極大膽。
從衝突升高的背景來看,台日漁權問題的背景原本是單純的劃界糾葛,但是在一九七○年代的能源危機埋下衝突升高的遠因後,一九八二年海洋法提出「專屬經濟區」的概念則等於提供了當前問題的近因。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此問題實際上長期受到凍結,似乎指出這並非台日所關切的重大利益。至於二OO五年漁權衝突升高的導火線,與其說是舊話重提,其實是 台日的內部政治問題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進一步來說,日本政府的無法徹底解決經濟泡沫與台灣執政者的始終無法取得穩定多數的政治力量,都使其對民粹議題的抵抗力大幅降低。
台日掙紮於同盟邊緣
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過去幾十年來,無論是漁權糾紛問題或者是其他的雙邊爭議,台灣在日本面前總是居於比較弱勢的位置。歸納來說,其原因大致可分三方面來加以說明:首先是權力對比的現實,本來就讓台灣比較不可能取得發言權;其次,由於台灣在國家安全方面長期對美國處於高度依賴狀態,而日本又是美國在東亞地區最重要的戰略夥伴,基於投鼠忌器或同在一條船上的道理,台灣也不可能對日本採取強勢態度。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由於兩岸對立局勢不斷出現失衡趨勢,儘管台灣在經濟方面的表現依舊十分耀眼,但顯然無助於其國際空間的持續受到打壓;此一情況除迫使台灣執政當局繼續深化對美國的戰略依賴外,也很希望能形成正式的「台美日同盟關係」來作為其安全後盾。對此,美日方面並非毫無回應,例如安保條約適用範圍的擴大便是一例。 但基於更長遠的考慮,特別是對中國大陸崛起態勢的忌憚,讓它們短期內不可能朝這方面邁進。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兩岸政權不會基於同文同種的歷史背景,共同對日採取強硬行為?以當前兩岸僵局未解的情況看來,這種選項的概率當然很低。
中日徘徊在衝突邊緣
反過來說,相對於台日雙方掙紮於同盟政策邊緣,中日關係則可說是徘徊在衝突邊緣。特別是在最近一年多以來,雖然兩國仍大體維持著經濟合作關係,甚至提出過某些國際合作案(例如泰國克拉運河計畫),但無論是西伯利亞輸油管線競爭、東海油田開採糾葛、釣魚台主權爭議、靖國神社參拜問題,甚至是日本有意在聯合國改革中爭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次的計畫,處處都可以看到中日外交烽火連天的景象。
表面上看起來,這一連串的糾葛好像都是些互不相關的個案,但我們如果從近年來中國大陸推動「週邊外交」的努力看來,便可輕易發現其不尋常處。所謂週邊外交的主要目標是要為中國持續的經濟發展鋪下基石,為此,中共不惜犧牲部份利益換取與俄羅斯及印度在邊界爭議上的妥協結果;於此同時,中國一方面透過上海合作組織建構與中亞地區的聯繫,另方面透過與東盟簽署推動自由貿易協定來穩定雙邊關係; 再者,它也不斷利用六邊會談來介入朝鮮情勢,甚至大規模向台灣推動善意攻勢。總的來說,在中國與週邊國家的關係中,唯一呈現負面發展的就只有對日外交部份。
三角關係的未來可能發展
進一步來說,中國所以鎖定日本作為展開外交攻勢的原因是,日本可說是中國以週邊外交為基礎,進而拓展大國外交版圖的重要關鍵。可以這麼說,所謂大國外交不僅是希望中國能與目前世界上主要大國維持建設性關係,更希望藉此將中國也推上大國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似乎也可證明其大國身分,但正如台灣當年也曾為常任理事國一般,這個政治身份 其實算不了什麼。對中國大陸來說,真正能成為大國的第一步,可說是先在區域內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
如果前述推論合理的話,那麼一方面中日關係短期間顯然不會好轉,更重要的是,台灣作為戰略棋子的角色也將跟著凸顯出來,而這也是日本主動表示要與台灣方面重新恢復漁權談判的原因(當然不會是因為台灣強力護漁的結果)。換句話說,至少在三到五年間,台日關係應該會朝正面發展。不過,如果由此推論台灣將有機會被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的話,恐怕還是過於樂觀;個人認為,比較可能的發展應該是在台美日間深化其非正式的軍事連動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