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不必羞於承認傳播中國文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28 16:31:35  


  作者:曾彩霞 同濟大學中國科技管理研究院 來源:聯合早報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從政府到學者都開始意識到,文化傳播對一個國家“軟實力”影響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孔子學院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基於這種認識;但實際傳播效果較美國等西方國家,仍然相差甚遠。

  這從不久前的一篇新聞報道便可見一斑。報道提到美國一社區居民反對建孔子學院,寫出標語“向孔子課堂說不”,“要美國主義不要共產主義”,這實在讓很多人叫屈,為何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和共產主義掛上鈎了?

  當然,影響傳播效果的不僅僅有傳播者,還有接受者固有的習俗和文化,都會對傳播效果產生影響。美國人慣有的優越感和一直未停息的“中國威脅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也產生一定的阻礙;但是中國在對外傳播傳統文化所表現的不自信和慣有的傳播方式,才最大地阻礙了中國文化的有效傳播。

  報道指出,採訪中發現孔子學院編寫了不少針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材料,但並沒有要求孔子課堂選用,他們主要是對孔子課堂進行教師培訓、漢語教師不足時提供漢語教學等等。中國對外傳播的不自信又顯露無疑。

  其實,建立孔子學院本身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播。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如果說沒有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對文化的了解,是讓人匪夷所思的,就如中國學生在學習外語時,如果說沒有對西方文化產生一定的了解,甚至在價值觀受到一定的影響讓人不可信一樣。當一有人提出抗議或者批評時,中國大可不必就馬上說“我們沒有”,似乎要澄清什麼,反而給人一種心虛的印象。

  傳播者對自己文化的不堅定,是導致對外傳播不自信的首要原因。在五四運動的“打倒孔家店”文化運動口號下,孔子成為了標靶,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後來“文化大革命”又一次衝擊了傳統國學,國學失去了深厚的根基。加之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的很多思想和物品進入中國,中國人越來越多受到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沒有增加,反而越來越模糊,內心深處對中國文化缺少深刻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念,從而導致對外傳播文化時缺乏自信。

  反觀美國,不論是電視劇、電影、歌曲還是正式的文化輸出,都成功地傳播了西方文化,而且有很多中國人也由衷地接受了。從電影《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在最後大喊一聲“自由”,到曾熱播一時的《越獄》中大家為“自由”而逃亡一樣,毫不費力地向中國傳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而中國並未表現出抵抗的情緒,因為當傳播者讓接收者相信“自由”“民主”是好東西時,自然接收者不會產生反感。其實,西方歷來重視文化傳播的重要性,西方學者對文化傳播的研究也很多,如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湯林森的“文化帝國主義”等。

  然而,成功的不僅僅只有美國,建立在中國文化裡對尊老、家長制的思想基礎上的韓劇,也很容易地打入了中國觀眾的心理並被接受,一度出現的“韓流”,帶動了韓裝以及其他產品在中國的熱銷。但中國仍然用對內傳播的方式,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嚴重阻礙了傳播的有效性。在孔子學院建立多年,西方很多普通百姓甚至學者,仍然把中國文化簡單的等同於共產主義,讓人看到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還有待努力。

  其實,中國大可不必羞於承認是在進行文化傳播,關鍵是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之前,首先應該讓中國人真正從內心深處也認可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培養,同時從中找到一個普世的價值觀,“大同”的思想,用適應接受者文化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從而達到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結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