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2012年6月15日,在北京阜成門外一棟寫字樓裡,孫志的手機不斷響起,電話來自香港。她手上拿著一份即將出席她服務的報紙——香港《大公報》110周年慶典活動的嘉賓名單。在與電話那頭的香港同事做確認時,一些省(副)部級官員的名字不斷被提及。左手邊是當天剛出爐的報紙,報紙新聞版的頭條印著中南海兩位政要的賀電,落款人分別為李長春、習近平。除了李長春和習近平外,劉淇、劉雲山、劉延東、汪洋等中共領導人和多個地方省市書記都發去賀電。
孫志是《大公報》北京新聞中心的負責人,每天上午的日常工作之一是安排七位駐京記者參加各部委、央企及各種北京本地的新聞發布會。總部設在香港的《大公報》在中國大陸各省市都有辦事處和記者站,記者人數遠超過香港報館。不過,幾乎只有北京和廣東等少數省市的記者在源源不斷提供新聞,不少地方辦事處記者的名字往往只出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軟文專版上。而在1949年前,它曾輝煌一時。
在其創辦的1902年,清朝重臣李鴻章剛過世,創辦者清朝皇族後裔英斂之是梁啟超和康有為的粉絲。這份民國時期最重要的報紙為中國新聞史源源不斷提供著大量案例,曾主持該報的胡政之、張季鸞等報人,更成為中國新聞史上豐碑式的人物。
來自中南海的賀電
6月13日,《大公報》頭版是整版祝賀該報創刊110周年的廣告,刊登廣告的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政府、東方市國 土局等單位。幾乎整個6月份上旬,這份報紙每天都會刊登來自內地的祝賀。
最重要的賀電,來自中南海。6月12日,兩位領導人發來了賀電——李長春,負責管理意識形態的政治局常委;習近平,分管港澳事務的政治局常委。幾天後,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國務委員劉延東也發來了賀電。通常,能獲得這種待遇的是內地知名高校和“人民團體”,“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其他媒體,都不可能獲得這樣的待遇”,一名大公報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