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智庫互動關係的生成:以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為例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特區”、“浦東開發區”作為“珠三角”、“長三角”的發展引擎,成為不同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中央政府在統籌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制定方面,探索出了“規劃先行”和“政策試驗”相結合的政策模式,以“控制—激勵”為導向鼓勵支持地方政府謀劃區域發展,落實執行國家治理的理念創新,配合國家統籌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地方政府也積極制定區域發展規劃以獲得國家支持。
(一)主力軍和方案制定:地方智庫的角色及行動
2004年湖南、湖北、江西、山西、河南、安徽等中部六省提出了“中部崛起戰略”,引起社會各界對中部發展的重視。六省輪流舉辦了“中部發展論壇”,並爭取到國務院對“中部崛起”戰略的支持,但並未顯現出與其他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區域一樣的發展勢頭。“六省都支持等於都沒有支持”①,各省心照不宣地開始進行“立足本省”的規劃制定。湖南省主推的“兩型社會”綜合試驗區、湖北省主推的“武漢城市圈”、山西省主推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紛紛獲得國務院的支持。河南省提出的“中原崛起”戰略遲遲沒有得到國家的戰略支持。
2009年11月,原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調任河南省委書記。在福建主政期間,盧展工主推“海峽西岸經濟區”助力“兩岸”經濟合作,使居於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福建獲得國家區域發展規劃的支持。受益於這一經驗,盧展工一到河南就提出了“中原經濟區”的概念。將原來主推的“中原城市群”升級為“中原經濟區”,旨在打破行政區劃,強調河南“在不犧牲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①,突出河南的交通樞紐優勢和文化傳承積澱。這一倡導贏得了河南社會各界的支持,針對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政策議題,迅速形成了政治流、政策流和問題流的三源合流。[3]
作為政策倡導者的政府官員在共識形成中起到關鍵作用,也為地方智庫的協商參與提供了基礎和平台。在此之前,地方智庫一直致力於河南省“中原崛起戰略”③的倡導。因此,盧展工提出“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倡導後,地方智庫從理論上分析了區域經濟規劃從城市群戰略到經濟區戰略的理念創新。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蘇、副主任歐繼中,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等地方智庫的領軍人物,紛紛通過各種平台發表關於建設中原經濟區的觀點。2010年3月,河南省發改委組織專家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進行了三個月的調研,制定《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從部分專家在之後的報告、宣講及媒體專訪、網站發稿信息中,可以發現:參與《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的地方智庫主要是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省科學院、河南大學等地方智庫。地方智庫承擔了區域發展規劃方案制定的調研、方案制定,成為區域發展規劃制定的主力軍。
(二)教練員和思想中介:國家智庫的角色與行動
2010年6月,河南省統戰部和河南省工商聯在河南開封舉辦“中原經濟區發展高層論壇”。在這次論壇上,時任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盧中原、國務院參事室參事任玉嶺、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農業部原副部長洪紱曾、清華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國家發展戰略部主任韓建方應邀出席論壇,和省內地方智庫專家一起探討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盧中原、任玉嶺、韓建方均是區域經濟研究方面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專家。在論壇上,國家級智庫的專家扮演了“教練員”的角色,對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戰略定位,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其中“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協調發展(“三化協調”)的思路形成了共識,成為影響中央支持的主推“概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