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專家的參與及作為“教練員”的指導,增強了河南省力推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決心。2010年7月2日,河南省省委召開專題研究“河南發展的戰略思路問題的常務擴大會議”,明確啟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編制工作。隨後河南省在北京召開三次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高峰論壇。三場高峰論壇主辦方均為國家級智庫,協辦方為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這些論壇上,國家級智庫的專家成為主角。從論壇召開的時間看,三場高峰論壇比較密集,集中在2010年9月5日至9月19日。2010年9月18日,出席建設中原經濟區高層研討會的河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原經濟區建設規劃綱要》已經上報國家發改委。參與三次高峰論壇的一位河南省地方智庫負責人在一次關於中原經濟區的宣講中提到:三場高峰論壇對於規劃批覆並寫進《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國家“十二五”規劃,起到了重要作用①。
由此可見,在這一過程中國家級智庫除了承擔起“教練員”的指導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發揮了在京“權力距離”的“近水樓台”優勢。國家智庫事實上承擔了類似西方智庫的“思想中介”[4]的角色,和地方政府的合作舉辦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國家智庫和地方智庫展開的合作互動,共同為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進行“輿論造勢”。
(三)宣傳員和政策傳播:國家智庫和地方智庫的協同行動
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導下的智庫間合作互動,助力中原經濟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2011年1月,中原經濟區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1年3月,中原經濟區寫進“十二五規劃”,提交兩會審議並獲得通過;2011年6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帶隊部委聯合調研組,在河南進行為期一周的中原經濟區建設專題調研;2011年9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2012年,國家發改委批覆《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各部委和河南省簽署36項戰略協議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河南省主推的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任務得以實現。國家智庫和地方智庫的分工協作也進入新的階段——對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宣講解讀。
在這一階段,國家智庫的專家側重於在國家級媒體發表關於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觀點。這些觀點在全國乃至更大範圍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對中原經濟區各個戰略目標的解讀,為引導農業、交通、物流、能源、裝備等產業發展、產業轉移提供了參考。地方智庫對中原經濟區規劃的宣傳主要集中於省內,借助兩個平台展開。一是河南省省委組織的“中原經濟區建設宣講團”,其主要任務是在全省各地市及高校等進行關於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宣講;二是借助省內媒體的傳播宣傳,包括:《河南日報》連載關於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系列評論文章,《大河報》、河南電視台對中原經濟區進行連續報道,地方智庫的專家作為評論人和嘉賓所做的訪談。地方智庫的宣傳在省內凝聚了共識,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中原經濟區建設。儘管這些宣傳往往被視為“政策解讀”,但基於共識的政策解讀,可以減少政策在執行環節的阻力。智庫間合作互動進行政策解讀和政策傳播的積極意義不容忽視。
三、智庫間合作互動關係生成的影響因素分析
國家智庫和地方智庫“合作互動”關係的生成,脫胎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區域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政策過程中的央地關係。在此關係語境下,地方政府謀求中央支持的行動,在非官方渠道通過尋求國家智庫的中介式支持,影響著國家智庫和地方智庫合作互動關係的生成。同時,“共識式協商參與”是中國政策決策體制的主要特征,[5]智庫間的合作互動本質上是這一特征在區域發展規劃政策過程中的體現。從微觀層面考察智庫間合作互動關係的生成,可以從以下闡述邏輯依次展開。
(一)優勢互補:合作互動關係生成的分工基礎
首先,區域發展規劃政策過程中的地方智庫的合作互動對象為什麼是國家智庫。根據前述分析,地方政府和地方智庫間的關係已然明了,在尋求指導幫助時為什麼選擇的不是民間智庫或者在區域規劃研究方面具有專長的其他智庫,甚至國際知名智庫?對此問題的思考,可以發現合作互動關係生成的第三個影響因素。組織間合作關係的達成離不開合理的分工。而分工的合理性體現在不同組織之間互補性的組織優勢。國家智庫的優勢在於——影響中央政府政策的“權力距離”優勢,以及這些智庫本身在其他國家級區域發展規劃制定過程中的經驗。地方智庫的優勢在於服務於地方政府的成本優勢、信息優勢和溝通優勢,可以更好的實現地方意志和專家理性的結合。兩類智庫基於各自優勢的合理分工,促成了國家智庫和地方智庫的“合作互動”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