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人民日報報道,數字化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革,鍵盤上“敲字如飛”常常代替了一筆一畫的漢字書寫。因為長期使用電腦,許多人只能大致記住漢字的形狀,提筆卻無法正確寫出具體部首和結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兩千餘名受訪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認寫字有困難。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正成為一個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
應當承認,新技術的確給古老的漢字藝術帶來較大的衝擊。美國學者傑茜卡.貝內就曾把電腦稱為“手寫體的詛咒”。因漢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結構十分特殊,電腦輸入對漢字手寫的衝擊尤為嚴重。“五筆輸入法”把每一個漢字拆成最多四個部分,倒是讓人記住了漢字的基本架構,但寫起字來也難免有時會缺胳膊少腿,而太多習慣用“拼音輸入法”的人則連漢字的具體構造都記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處理誘惑下,人們由習慣成依賴,由依賴成退讓,最後是能“敲字”的決不“寫字”。及至萬不得已情況下要用手寫時,才發現漢字的具體構成竟是如此模糊,寫出的字也醜得難以見人。
一項千百年來被人們運用自如的漢字手寫藝術,卻在電腦和網絡普及應用的一二十年間就陷入尷尬境地,完全歸因於新技術的罪過乃是推脫我們自身傳承文化的使命與責任。在這一場新技術衝擊的背後,我們或許早已忘記了漢字中還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與藝術,早已鈍化了對具有獨特美感的漢字書法的審美能力,早已忽視了手書漢字也是傳承漢字文化極具生命力的方式,而僅僅把漢字視作表意符號和交流工具。結果便是,作為符號和工具的漢字,往往只是在實際運用這個層面上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