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0日電/《光明日報》報道,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有一次讀到某作家的一個訪談,這位作家說自己有個困惑,就是不管自己寫什麼,寫得怎麼樣,批評家都會叫好。這讓邵燕君大受刺激,“這等於說批評家沒有尊嚴了,你的存在對於作家而言,只是一個我不好、你也說好的人。”7月2日下午,在京舉行的《文學報》“新批評”專刊徵求意見座談會上,邵燕君談起這段往事。
在與會人員的手邊,正放著一份6月2日的《文學報》,上邊發表了邵燕君整版的文章,對《古爐》“處處逆著讀者的閱讀慣性”提出了中肯的批評。正是從這一期開始,《文學報》推出“新批評”專刊,目的是“打破文壇、藝壇批評沉悶的狀態”,倡導“真誠、善意、銳利”的新型批評。
“這種對文學負責的態度,哪怕是有一點點進步,都要充分肯定。”與會的中國作協副主席、報告文學家何建明說。
現狀:“抱歉,最近忙,這本書沒有讀完,我講三點意見……”
現在的文學批評,部分專家的開場白有著驚人的類似:“抱歉,最近忙,這本書沒有讀完,我講三點意見……”結果一講卻是半個小時的“大而空”的廢話,與作品本身沒有多少關聯。
何建明說,他感覺到批評家的批評準備不夠充分,“這樣的研討會太多了,使得批評家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閱讀,或者對某種作品有比較長時間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