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您瞧!西屋蹬三輪車的李大爺,收車回來,手持布甩子(老物件,用舊布條綁扎),撣去一身的塵土,稀裡嘩啦地在臉盆架子前洗涮一番。隨手就抄起大蒲扇,歇息腿腳吸吸溜溜地喝著燙嘴的茉莉花兒茶水。就連低頭吃那大海碗裡的麻醬涼面時,也是一只手離不開大蒲扇。再仔細觀察那把大蒲扇,早已經被李奶奶用舊背心布縫了又縫補了又補的,蒲扇都變成舊黃色了還舍不得扔掉。那時居家過日子,時興勤儉縫縫補補。許多人手中的蒲扇,隨著左揮右扇一陣陣風兒揮之即來,是過夏天不可缺少的。有時人們雙手有活計忙活兒不過來時,索性就把蒲扇插在腦後粗布汗褟兒圓口領子裡,省得用時四下撒摸(尋找)不耽誤事兒。
這蒲扇在不同人群裡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胡同口買西瓜的商販手裡,一把破舊的蒲扇,一邊揮動著扇風遮涼兒,一邊轟趕著飛舞的蚊蠅;夏日裡走街串巷叫賣冰棍的大媽,手持一把新蒲扇不但扇風解涼,而且還可以遮擋伏天日頭的照射;就連腿腳不便的老人,也是手裡拿著大蒲扇,當找到一個背陰兒地歇息腿腳時,大蒲扇又成了坐下的墊子。我小時候,玩兒“打仗”時則拿蒲扇來當槍使喚,淘氣的時候還把它當做竹馬來騎。所以,仔細琢磨這個“扇”字,按筆畫說上部一個“戶”字,下部一個“羽”字。這一解釋是戶離不開羽,可見扇子在家家戶戶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說到人們使用扇子,當時在老北京城裡就有製作和修理扇子的行當,這些手藝人在走街串巷地吆喝著、經營著。
先說賣扇子的。賣那些蒲扇、竹皮兒扇,麥秸扇的,大多是跟隨著賣笤帚、炊帚、蓋簾兒、笸籮(秫秸或竹皮材料,類似盆狀)的一同兜售買賣。一個獨輪推車(也有挑擔的),兩側橢圓荊條筐子裡裝滿了貨物(老北京人稱雜貨)。那些挑擔賣蒲扇的,有時則將幾十把蒲扇裝在一個大大的包袱皮兒(布包)背在後背。
剛剛買來的新蒲扇,由於綁扎擠壓的原因,七扭八歪的不是很平整。人們買回去,還要浸在水裡涮洗一番。然後將沾上清水的蒲扇再找個平整的箱子、面板或石板壓一壓。細心的人還會綁扎或是做上一個記號,以免使用蒲扇的人太多混淆了,閑生出不必要的麻煩口角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