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5日電/《北京晨報》報道,金秋時節,正是螃蟹上市時,今天北京人已能方便地吃到南方的大閘蟹,可老北京交通條件有限,他們吃什麼呢?國人食蟹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700年前。隋煬帝將螃蟹看成是天下第一美味,每次看到進貢的螃蟹,他便將蟹殼擦乾淨,貼上金箔。古人吃蟹多腌制,比如宋代流行“洗手蟹”,用酒、香料泡制而成。因蟹生活環境不潔淨,帶有多種病菌,既要保持其鮮味,又要不傷身,也只能如此。食蟹易瀉肚,所以古人認為它性寒,應用酒、姜、醋來中和。
用今天的眼光看,此說未必科學。比如古人亦食魚生,導致疾病多發,卻不知是其中含多種寄生蟲的緣故,也說成是“性寒”,可姜、酒無效,只好放棄不吃。魚生傳到日本後,改食海魚,寄生蟲較河魚少,遂流傳開來,成日餐標誌性飲食。可見,“性寒論”頗遮蔽了一些真相。
明代宮廷食螃蟹,已用蒸法,此時已發明“蟹八件”,即錘、鐓、鉗、鏟、匙、叉、刮、針,本是江南人發明,逐步傳入京城。當時吃蟹分“文吃”和“武吃”,“武吃”講究快意,“文吃”講究工具。“蟹八件”到鼎盛階段,竟多達64件。以食盡蟹肉,而蟹殼不壞,依然能擺成蝴蝶狀為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