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院團自成立之日起,便承擔著傳播和樹立國家形象的責任。在國內外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和深入的今天,通過藝術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早已超越了傳統外交的舞台,中國的演出市場期待著由輸入到輸出的轉型,國家院團也期待著在國際舞台上唱響更為洪亮的“中國之聲”。
因此,對於今天的國家院團而言,市場具有國內和國際的雙重含義,劇目也當具有國際性和本土性的雙重屬性。這些年,世界知名演出場所、藝術節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中國院團的身影。上月剛結束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上,中央芭蕾舞團派出160人的龐大演出隊伍,演出三場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牡丹亭》,受到觀眾的熱烈好評;中國交響樂團9月初出訪俄羅斯,參加首屆歐亞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獲得了俄羅斯觀眾的一致好評;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約請國交赴美進行60場地毯式的演出;國家話劇院提出“有華語的地方就有國話,沒有華語的地方也將會有國話”的口號。
走出去,首先要練好內功,“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成為一種共識。顧欣表示,“中國演藝需要注入市場化的氣質。”這種氣質,首先表現在熟悉國際市場規則,並在產品塑造上尋找中外觀眾的共性需求。另一方面,還應體現在展現國家和民族文化底蘊的厚度以及文化創新能力。“中國文化不僅僅只有功夫、剪紙和方塊字,重要的是文化自身的生命力”。而這,需要院團加強藝術創作的針對性,提前對世界各國的市場進行認真研究,找准市場定位,尊重文化產品輸入國的欣賞習慣和市場需求,塑造出適銷對路的中國演藝品牌。
當然,中國文化向世界展示,不能僅僅盯著走出國門,滿足於送出去,更要引進來。正如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一江所說:“像美國百老匯、英國倫敦西區一樣,通過品牌的傳播,吸引國外觀眾來到中國,走進劇場。做到傳播者不出國,就能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這既節約了成本,又能保持中國文化的純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