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被“代工模式”占領的還有網絡。同濟大學文化產業系教授張生注意到一個現象:隨著網絡的日益發達,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正向著網絡不斷拓展;而近年來,無論是微博還是社交網絡,在國內風生水起的網絡模式,幾乎都是國外推特(twitter)和臉譜(facebook)網等現成模式的漢化版。
事實上,這種本地化的複制在文化領域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今在電視界普遍可見的照抄之風——有業內人士做過統計,近年來觀眾看到的各個電視頻道里難以盡數的綜藝節目,九成以上都能在海外找到原型,比如選秀節目的母版是美國的《美國偶像》,衝關節目的靈感來自美國的《城市之間》,《名聲大震》是英國《只有我們倆》的中國版,《我愛記歌詞》借鑒了美國的《合唱小蜜蜂》,《我們約會吧》則是向英國的《帶我走吧》購得的引進版權……
在有關部門的預計中,到2015年,上海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將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的12%,無疑,文化創意產業已經逐步成為城市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然而張生等專家學者提醒說,不能忽略製造GDP的方式,代工現象的“入侵”,顯現出的正是文化創意產業在繁榮表面之下的危機。這種危機,一方面體現在對本土消費者口味的影響上——文化代工與製造領域的另一大區別是,文化代工產品並不銷往海外,而是直接在本土尋找市場,長此以往很可能影響一代人的文化選擇,導致本土文化失去屬於自己的土壤;另一方面,只有創意才是文化產業的靈魂,才具有向外輻射的能量,若沒有創意只有產品,很難在世界文化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