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中國學:學術史研究的富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2 09:16:18  


 
  哈佛大學著名學者柯文(Paul A. Cohen)的《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中華書局,1989年),也是這個領域重要的著作。美國學者認為,柯文過分強調中國歷史的能動作用,由西方中心論一下子跳到中國中心觀,有點矯枉過正。但是在我們搞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人看來,卻是一本道道地地的史學史著作。費正清提出“衝擊-反應”論之後,很多學者為突破這一歷史觀點影響,提出了不同思想和理念,柯文對此進行了歸納和分析,對我們有重要參考價值。他提到魏斐德《大門口的陌生人》對社會史、地方史研究的開創,提到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借鑒年鑒學派理論將中國分成九大區域,闡述中國鄉村、城市發展變化並深入分析,包括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以長時段理論來探討明清歷史等,都對我們了解這段中國學研究史有很大啟發。

  此外,沈大偉主編的論文集《美國當代中國研究》,對上世紀80年代中國學的各個學科如歷史學、圖書館學、語言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都集中進行了分析。其中,何漢理(Harry Harding)題為《當代中國研究在美國的發展》的論文,探討了從6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問題研究,並分析這30年的得失。他認為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對美國中國學影響相當大。政府公布的許多數字是1949年以來所沒有過的,中國領導人也比以往更樂意接受採訪,資深領導人還出版個人回憶錄。最有價值的,是美國學者能直接到中國去實地考察、收集資料。華裔學者張海惠主編的《北美中國學——研究概述與文獻資源》(中華書局2010年出版),也是我近來讀到的一本好書,代表了世紀之交美國中國學階段性的成果。從總結的幅度上,比沈大偉的那本跨度更大,涉及的領域更寬泛,收錄了包括裴宜理(Elizabeth Perry)、艾爾曼(Benjamin Elman)、葉文心等著名學者的文章。據說,亞洲研究協會計劃出版英文版。

  對海外中國學的研究,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突破點。李學勤先生認為,最重要的是展開學術史研究。海外中國學實際有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思想、觀點、理念這些靈魂性的東西;一是學術發展演變史,為脊梁、中樞的問題。對學術史的研究就是要將一門學科發展的全過程了解清楚,掌握其特點和規律,這是對海外中國學進行研究的基礎和大局。對美國中國學來說,其發展始終受到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因素影響,前者主要指中美國情及其相互關係,這是其發展大背景,後者指學術本身的演變發展規律,它會反過來起調整和刺激作用,所以上述這些著作對學術史進程中觀念、方法的總結就非常重要。現在與新文化史、全球史觀有關的探討日漸趨多,反思文章也接踵而至,都說明這一問題越來受到重視。在對學術史研究的過程中,將其基本過程及其內外因素的關係問題摸清楚,對我們的學科建設是至關重要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