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上起:雷達、王樹增、王朝柱、葉梅
|
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電/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京舉行“著名作家與中外記者見面會”。雷達、王朝柱、王樹增、葉梅等四位著名作家在見面會上暢談在文化建設中,文學的作用和作家的思考,並答記者問。
四位著名作家在見面會上分別介紹了自上屆全國作代會至今五年來,中國文學界在深入生活、培養新人和繁榮創作等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就,並就文學如何應對時代文化發展的新趨勢,作家如何創作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出更大貢獻等問題,闡述了各自的見解和體會。
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雷達對近年來中國文學的整體發展進行了分析。他說,從上屆全國作代會以來,中國文學的生態與格局,創作的規模與成果,文體品類的多種多樣,以及作家隊伍的成長與分化,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比如,中國文學的生產和消費,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就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期。廣大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積極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貼近現實,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發揚了現實主義的生命力,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其中相當一批作品受到公眾的喜愛,尤其是一批富有潛質的文學新人也在茁壯成長。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等“非職業作家”,也大有人在。
雷達認為,關於文學如何成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活躍的一分子,發揮其優勢,在今天是一個比較嚴峻和重要的問題。當今社會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數字化時代、圖像化時代,多元的文化、各種多媒體手段,使得文學的存在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今天的文學怎麼存活下去,怎麼得到讀者的歡迎,怎樣有大的發展,是個問題。但文學是永遠不會消亡的。現在我們需要新的表述,但不是和傳統割裂,而是立足於傳統的基礎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大力扶持具有原創力的作品和現實題材作品。在某些領域裡,我們的創作可說是落後於生活的,我們某些作品顯現出一種貧困,思想上的貧困、精神資源上的貧困,以及自我重複、互相重複,缺乏原創力的現象。原創力只能到社會生活的深處去汲取,創新性只能通過創造性轉化傳統來實現。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現在市場要求的多和快,與創作要求的精和慢,確實存在幾乎無法解決的衝突。我們產品很多,但是數量和質量還很不平衡。而文學要在這個時代無可替代地存在下去,展現它的精神力量,就不是片面地追求更大的發行量,主要還應以它的精神品質、精神標高,來征服人心、啟迪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