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還是在不同的性格和命運之中。唐伯虎自幼天分極高,個性不羈,而且還頗有些社會青年的俗世情懷,喬裝打扮後四處游蕩,做下些極具新聞性的舉動。在信息不太發達的古代,唐伯虎的那些故事也就成為坊間的談資被人們口耳相傳,而且還難免要添油加醋一番。其中最經典者就是“唐伯虎點秋香”,當然這個故事從馮夢龍的“唐解元一笑姻緣”開始被多次加工、潤色,直到符合所有中國古代傳奇的娛樂觀、報應觀、善惡觀等等。但事情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唐伯虎在父母、妻、妹相繼去世後,的確在消沉中混跡於青樓、酒肆之中;在牽連進“科場案”與科舉功名無緣之後,也確確實實放縱過自己。
估計讓後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唐伯虎在這樣的生活經歷中,還是顯示出與眾不同的一面,因為他甚至用自己的毛筆為青樓女子們賦詩,為青樓女子們繪影描形,後面一件事仇英也嘗試過,但那是更加純粹的商業行為。唐伯虎在經歷了喪親之痛和友朋出賣兩大重創之後,也許在逢場作戲中找到了哪怕一點點片刻的安慰,正是這些安慰之情成為他創作的動力。比價值千金的畫作更有影響力的是唐伯虎的詩詞曲賦,其中有不少描寫情感之作,在他活著和身後,慢慢地流傳開去,讓一代代的人們相信,這個自稱“風流才子”的人有過多少故事啊。
唐伯虎與官場打過兩次交道。一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場案,二是正德八年(1513年)應寧王朱宸濠之聘趕往南昌。這兩次經歷也算是普通人難得的際遇。“科場案”的背後據說有朝廷政治鬥爭的陰雲,天性疏狂的“大嘴巴”唐伯虎一路招搖進京,在路人側目之中,不知危險將臨,最後被抓進大牢,差點丟掉性命。後因此案成了個沒有確切結果的“葫蘆案”,原告、被告各打五十大板了事。唐伯虎本是一個配角,卻成為爭議的焦點,在眾多時人和後人的筆記文章中被議論來議論去,綿延數百年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