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可以接受的價格在舒適的環境中閱讀書籍,這是網絡無法實現而書店可以實現的需求。圖為拉薩“古修哪(藏語為:請進來坐坐看看)”書吧。 |
中評社香港12月6日電/每當書店出現危機,人們往往會感嘆閱讀之風不再,仇視電商衝擊,痛恨房租昂貴,抱怨不解書情的政策和賦稅。然而,書店作為一個商業經營空間,根本的存活之道在於自身模式的創新。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陳娟發自北京 11月26日,在北京五道口城鐵西南角,一家知名台灣甜品店的招牌高高掛起,他們在微博推廣的地址欄裡赫然寫著:原光合作用書社。而在同一時期,廈門中山路“光合作用”四個大字依然醒目,門口卻貼著“旺鋪招租”。
2011年仿佛是實體書店的寒冬。新一輪傳統書店倒閉潮,正以一種令人沮喪的速度在全球蔓延。倒閉的潮水在10月底淹沒了“光合作用”兩家直營書店,一度以“悅讀”著稱的陽光書房開始消逝在人們的視線中。
而曾經的“光合作用”,是引領實體書店度過漫長冬季的一面旗幟。
難道,紙質閱讀這項產業即將路斷人稀?
正在消失的書店
“思想掠過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鴨飛過天空。我聽見它們的鼓翼之聲了。”1995年孫池以詩一般的美好情懷,開啟了關於“悅讀”的“光合作用”之旅。其實,“光合作用”最開始叫“陽光書房”,是一個藏身於湖濱南路深處居民樓下僅80平米的小店。而它的出現其實也是中國民營書店的開場。
此後,從地下室、閣樓、學校周邊再到居民小區,一個個書店暗暗生長起來,在城市荒漠中散播著文化的種子。
藉著“在書與非書之間,悅讀延伸世界”的理念和“悅讀”的氛圍,再加上90年代全球書店擴張熱潮,“光合作用”十幾年間,從一家小門店發展到31家連鎖店,足跡遍布北京、廈門、上海等中國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