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盾塑像 |
中評社香港12月30日電/天津日報報道,2011年應該算是“文學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在這一年評出,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在這一年召開,但正如一些評論者所言,中國的文學創作要達到人民滿意的程度,還需要作家們的堅守以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決心和信念,而不能脫離大眾高高在上;中國的文學要想真正地走向世界,更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總之,文學創作像文化積累一樣,是一個漫長的工程,急功近利不行,不思進取也不行。
“茅盾獎”雖透明仍遭質疑
四年一屆的茅盾文學獎在2011年最熱的季節揭曉了。照此以往,本屆評獎可以說是最公開、最透明的,比如實行大評委制,比如評委實名投票,比如投票結果及時公布等等。最終,張煒的《你在高原》、劉醒龍的《天行者》、莫言的《蛙》、畢飛宇的《推拿》、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摘取桂冠。
雖然採取了上述的措施,但整個評獎仍遭到了某些方面的質疑。這種質疑的聲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本屆評獎首次接納了網絡文學,也就是說,在網上發表的長篇小說也有機會獲得國家級大獎,但僅到了投票的第二輪,網絡文學便“全軍覆沒”,引來了網友的極大不滿。二是評獎結果在8月20日公布後,得票最多同時也被譽為“史上最長的小說”《你在高原》便受到格外的“關注”,許多讀者根本不相信評委們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內讀完這部長達450餘萬字的鴻篇巨制,更何況還要進行解析和判斷?而有些讀者認為一些完全可以得獎的作品,卻很早便被淘汰,因此對評委的評審標準有微詞。三是獲獎的5位作家中,除了莫言和劉震雲,都是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或地方作協主席、副主席,而在進入前20名的大名單中,地方作協主席、副主席就更多,因此有人懷疑這仍是一個“小圈子”內的評獎,是“主席專場”。當然,中國作協對這些質疑一一進行了解釋,大家心中雖仍存疑慮,但中國作協的公開回應,畢竟讓人們看到了此項評獎還是大有進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