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2011回顧:中國收藏界還能收藏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04 00:00:32  


 
  專家:鑒定吹黑哨

  ■ 回放:2011年9月6日,一條以“專家隔玻璃估價,假玉衣竟值24億”為題的內幕新聞突然曝光,著實讓整個收藏界嚇了一大跳:五位參與為北京華爾森集團董事局主席謝根榮所收藏“金縷玉衣”進行文物鑒定的專家,隔著玻璃櫃只用眼睛掃描了一下,便合夥兒簽名出具了史上最不負責也是最荒唐的鑒定意見,然後心安理得地拿走了大筆鑒定費。正是這一紙給出24億元估價的鑒定證書,被謝根榮得以順利騙貸6億元之多。 

  我的第一感覺,如果不是後來被牽扯進謝根榮騙貸案,這次的文物鑒定工作可能會是最輕鬆的一次。一是參與的專家人多,二是參與的專家名大,加之所鑒定的藏品並不複雜,應該很容易得出一個正確無誤的結論,結果卻令人遺憾。對於像謝根榮這樣一個在收藏圈裡買假買出了名的“收藏家”,面對著他那自吹為存世僅兩件之一的“金縷玉衣”,是不是應該特別留點兒心?究竟什麼原因導致這些位高名重的鑒定專家甚至連出處都忘了問,連鑒定文物必須上手的基本行規都拋在腦後,以至於陰溝翻船。

  無獨有偶,在廣受社會關注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館“壺王”事件中,參與鑒定唐.長沙窑人物貼塑大執壺的專家同樣不乏鑒定大師,同樣以假當真,一錯再錯。用一位學習文物鑒定的學生話說:“連我們都覺得不好意思了。”文物鑒定充滿變數,一時難辨真假也屬正常,但像假金縷玉衣和假壺王這樣看而不鑒、鑒而不實的連環錯案,只能讓文物鑒定界的公信力持續喪失。到底是什麼使得這些大師級的鑒定專家屢屢走眼、眼力不足或心力不支,還是職業操守失准?我們都知道,對於名聲越大的鑒定專家而言,稍有失誤都會對公信力造成極大的破壞。

  要想避免有更多的文物鑒定專家帶頭吹“黑哨”,已經到了唯有法制不能制約的地步。我贊同網上的一種意見,即國家應及早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文物鑒定界進行明確的規範約束,不能讓職業操守底線再這麼無休止的一次次被擊穿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