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饒志啟在一旁開玩笑:“等書來了要好好翻一翻,可別把我醜化了。”
周春蘭說,小說從寫成到最後定稿,饒志啟已經翻過好幾遍了,裡面確實寫了他一些負面的東西,不過他並沒有說什麼。
過去,周春蘭因經常寫作,一度讓饒志啟覺得不靠譜,認為瞎寫會影響了正經事,有時發脾氣,就會搶過作業本,扔在院子裡揚言要燒掉。後來,饒志啟看她都是忙完農活後擠時間寫,也就不大吭聲了。在外打季節工的他還經常主動承擔一些農活,給周春蘭騰出時間寫作。
初中畢業的周春蘭與為人老實,但兄弟眾多的饒志啟結婚後,因為家境貧寒,被同村人瞧不起。在地裡幹活,其他人一起聊天,唯獨撇開她。婆媳、妯娌間關係也很緊張。
周春蘭表面上默默承受了這一切,內心的苦悶卻一點點淤積。“那時的我,就像一只孤雁,迷失了方向,停靠在一棵枯樹上。”
為發洩內心苦悶,她嘗試將情感寄托於文字,開始創作詩歌。周春蘭寫作熱情高漲,旁人卻不停潑冷水,認為她是“另類”,經常冷嘲熱諷。
儘管寄出去的稿子很少被採用,每次還要花打印費和郵費,但周春蘭始終沒有放棄。1997年的秋天,付出終於有了回報,《襄陽廣播報》刊登了她的短詩《誰能與我同行》,這給她帶來了信心與勇氣,寫作也從發洩郁悶逐漸成為生活的信念所在。
2007年下半年,周春蘭得知方方當選為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女人之間更能相互理解,抱著這一想法,她鼓足勇氣,給方方寄去一封信,並附上兩篇短篇小說。
周春蘭並沒有期望方方回信,不久就忘記了這件事。2009年4月,她突然接到省作協的通知,邀請她前往武漢,與全省30多名農民寫作者參加農民作家培訓班。原來,方方覺得周春蘭的寫作感特別好,同時也被她的堅持深深打動。開辦培訓班,方方首先想到了她。
培訓結束後,周春蘭通過遴選,成為10個農村題材長篇小說選題作者之一。在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楊彬的指導下,3年時間,周春蘭6易其稿,最終完成《折不斷的炊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