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學習中,沒有一個人遲到早退,學員提問踴躍,討論熱烈。說他們如饑似渴,再恰當不過。”時間雖已過去幾年,當時的組織者、湖北省作協秘書長高曉輝記憶猶新。
培訓結束,省作協向包括32位學員在內的全省農民作家,征集到41份長篇小說創作提綱。
經專家無記名投票,10份提綱被列入創作扶持計劃,省作協聘請省內著名編輯、作家、評論家、大學教授與農民作家結對用3年時間一對一進行創作輔導,最終10位入圍農民作家,每人完成了一部農村題材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這10部小說分別是周春蘭的《折不斷的炊煙》、朱雪的《梅花塘》、熊衍錕的《古河潮》、李旭斌的《布袋溝》、王能明的《郝家祠》、熊章友的《斷碑》、張開宇的《馬莊的風雲人物》、李俊勇的《南來北往》、肖吉芳的《風雨繆家莊》、餘書林的《荒湖》。
據介紹,對於這10部小說,湖北省作協原本想通過投票“十進六”編輯成《湖北農民作家叢書》出版,但沒想到專家評價都不錯,最終決定10部作品都給予出版。
《荒湖》作者餘書林告訴記者,專家教授“一對一”的創作輔導讓他大獲裨益,輔導老師劉川鄂教授不顧天氣炎熱、農村條件差,兩次來到他家進行專門輔導,體驗“荒湖”環境,討論小說的構思、創作和修改,使他開闊了文學視野,提高了寫作水平。
周春蘭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把作品寫在學生作業本上,送到幾裡外的鎮上打印。輔導老師、中南民族大學楊彬教授獲悉後,送了她一台電腦。
經過作協3年的培訓、專家輔導、主題篩選及修改,農民作家們的文學追求變成了一部部生動的作品。方方很欣慰:3年後的今天,可以說我們的目標基本實現了。方方強調,這一計劃前期主要是公益性的,不過,出版作品之後的下一步是讓作品走向市場,多舉行簽售活動,“不只是出本書而已,也要讓農民作家獲得經濟效益。”
《湖北農民作家叢書》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承諾給每位作者5000元的稿酬,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給每人頒發了5000元的獎金。
為農民作家開設培訓班,為他們出書並將作品推向市場,在湖北乃至全國都是先例。
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認為,湖北作協通過鼓勵和扶持農民作家創作,呵護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力量,從而影響和改變鄉村的文化生態,對新農村的建設有“輸血”之功,更有“造血”之力。
對此,高曉輝說:“農民作家作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生活狀況差,而且常常被誤解。中肯地講,農民作家的作品很多達不到發表水平。但作協鼓勵他們熱愛文學,並通過行動來改變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鼓勵農民創作,從更深一層意義上講,是希望多一個寫作的人,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文化生態。當然,我們的力量是微弱的,也不可能指望一次活動能帶來多大改變,但是不做努力,就永遠改變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