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九文化計劃起源其實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當時有一個名為《歌聲魅影》的歌劇到港演出,十分成功。在觀眾的一再要求下,主辦方決定加場表演,但是全香港居然沒能找到場地,因為全部的場地都已經有了預約。因此在這個事件的推動下,香港人要求本地必須要有一個大的歌劇院。然後等到97年回歸後,香港遭遇了金融風暴,然後大家才發現發展文化事業是一個很大的項目,於是就構思了一個西九文化區的項目。
在2006年,香港政府拿出了第一個方案,當時的社區反應就很強。因為當時大家覺得這個根本不是一個文化區的項目,而是一個穿著文化外衣的地產項目。其中最荒謬的是,文化區裡面的博物館居然是由地廠商來設計和管理。因為這樣的爭議,政府宣布收回這個方案,重新設計。在這個階段,一些真正專業的人士開始進入這個項目。政府的構思是一個很大的文化區,裡面會有一個面積堪比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的美術館。然後還有不同形式的大小劇場,總共有19個。此外還會包括住宅和商場。而文化區全部的建設將由政府出資完成,但日後的整體運營資金,將由住宅和商場的收益來提供。
行不通的博物館公司化?
記者:香港的博物館其實大部分都是公營機構,在去年,有16家博物館和藝術館向政府申請“公司化”但被否決了。這項否決會不會影響了以後在西九裡面開設的那些博物館和藝術館呢?
何:其實你剛說的香港博物館等都是公營機構,也就意味著裡面的是公務員,會是非專業人士。而且公務員制度是非常講求規矩的,不追求個人特色。公務員文化其實是和博物館的文化是矛盾的。所以香港文化界一直要求博物館要“公司化”。“公司化”不代表政府能不撥款,只是表示博物館的運作模式必須是獨立的。在2003年,香港政府的一份文化政策報告推薦了“公司化”這種運營模式。然後為此政府成立了一個博物館委員會花了四年的時間來推銷公司化。但是後來,政府卻主動取消了這個模式。這表明了政府根本就是不敢去嘗試公司化這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