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土壤如何?
許多人叫香港為“文化沙漠”,覺得這個地方並沒有適合藝術文化發展。何慶基認為,香港的高物價高地價,讓藝術家生存艱難,競爭機制缺失。加上政府雖然在藝術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錢,但是在政策制定上缺乏遠見性和長期性,讓香港本土藝術發展土壤“先天營養不足,後天發育不良”。
本土藝術缺乏競爭
記:在香港進行藝術創作最大的困難會是什麼?是文化氛圍?還是讓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空間不足?
何:這要分開兩方面去看這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會介懷你身處的環境的都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的。回到你的問題,我認為關於藝術家的扶持機制上,這個香港相較而言是比較弱的。第一,空間貴,很少藝術家能有畫室。第二,展出機會比較少。整個藝術圈的生態很弱,有很多缺失。好像香港的藝術評論是很弱的。這也是政府在制訂政策上的缺失。政府較為重視贊助展覽、表演,但是在評論和教育上卻不大重視。這就出現一個問題:許多人在製作藝術,但是沒有人看得懂,沒人有興趣。這樣你說藝術要怎樣發展呢?
這個說到底還是因為制度問題。香港的公務員制度是採用英國的公務員制度。它訓練出來的人要求是通識的,按規定大概三年就要更換一個職位。他不想因你太專業而壟斷一個位置。但這個在處理藝術問題上就會有問題。因為藝術是非常專門的一個學問。因此政府官員就不會幫藝術去解決一些很持久性的問題。因為改善藝術圈生態是需要10年及更長時間的工作。所以雖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金錢,但是每次都得不到正面的效果。
另一個是在香港隔壁,是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藝術圈。因此在內地藝術圈,藝術人口眾多。但是在香港,最頂尖的藝術家占全港藝術人口的比例,可能就只是兩三人。因此整個藝術競爭機制較內地而言是比較弱的。加上內地崛起,讓香港發展更加邊緣化。
缺乏溝通的政府與民間
記者:如今香港的高地價令到許多年輕藝術家都面臨困境,之前政府的“活化工廈”計劃更加讓藝術家感覺生存艱難。您是怎樣看這個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