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國時期作家“經濟意識” 以魯迅為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2 09:38:40  


  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中華讀書報文章:在一個以經濟為中心的時代,作家們歡天喜地或無可奈何地踏向了一條路途,這就是與“經濟”聯姻甚至是勾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臣服乃至歸並於“經濟”,既是當代文學的機制,也是當代作家“經濟意識”的重要航標。在這個文學吮吸經濟乳汁的時代,我們回首以魯迅為代表的民國作家的“經濟意識”,就頗顯得意味深長了。

  在魯迅的生命歷程中,“金錢”是一個直接而且具有震撼力的事件。早在1901年《祭書神文》中魯迅對“錢神醉兮錢奴忙”的認識,到《呐喊》中“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困境,再到晚年給蕭軍信中“破落戶子弟”的感慨,都直接呈現了他對於這個世界的總體認識,即“錢”是這個世界運行的一個的重要中軸。所以,“與錢照面”,是魯迅生命世界的第一個重要歷史舞台,也是魯迅“經濟意識”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向度。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魯迅的經濟意識,並非經濟學意義上的。他在給姚克的信中就曾說:“即如我自己,何嘗懂得什麼經濟學或看了什麼宣傳文字,《資本論》不但未嘗寓目,連手碰也沒有過。”可見與政治家、經濟學家的經濟意識相比,魯迅不但經濟學知識相對貧乏,而且也難以構建出一種經濟學理論,形成一套經濟建設計劃。但是作為一名知識分子,魯迅的“經濟意識”,當然就不是經濟學理論、經濟建設方面的思考,而是要建構出一套在文化學意義上的“經濟倫理”。

  魯迅文化學意義上“經濟倫理”的基礎含義就是,從金錢與生命的關係來看,“金錢是中性的”。所以魯迅在討論“娜拉問題”的時候,他說“錢是要緊的”,而沒有說“錢是對的”或“錯的”,也沒有說“錢是善的”或“惡的”,這正是魯迅對於金錢的一種清醒的中性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