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7日電/武鄉頂燈是流行於武鄉境內西部的一種民間社火形式,每逢年節,頂燈表演者剃光頭髮,在臉部和後腦勺上勾畫出臉譜,歷經千百年的變遷,武鄉頂燈現在成為當地元宵節和其它喜慶節日的民間表演活動。
2008年2月19日正月十三,武鄉縣豐州鎮城關村村民武振章一個人來到村背後空曠的山梁上唱起了秧歌調。今年69歲的武振章是武鄉頂燈的老藝人,按照當地的說法,人們稱呼這樣的老藝人為高客或是挑高,意思是在耍頂燈時能演唱的人,武振章演唱的秧歌調是準備在今年正月十五耍頂燈時唱的詞。練習完秧歌調,武振章回到村里找同村的魏德華商量十五耍頂燈的事情,魏德華是村里耍頂燈的主要組織者和表演者之一。
武鄉頂燈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其間的表現形式變化不大,現在沿襲下來最具傳統風格的是表演者要剃光頭,在面部和後腦勺都畫上臉譜,這一表象特征來源於武鄉頂燈的起源傳說,在多種傳說中有諸葛亮發明的北斗七星陣等說法,而流傳最廣也最為當地人所信服的是武鄉頂燈為後趙皇帝石勒所創造。根據武鄉縣志記載,石勒,上黨武鄉人,傳說當時的統治者經常在夜晚偷襲石勒所在的部落,將抓到的人當做奴隸,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石勒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統治者來抓人的時候讓大家把頭剃光,在臉上和後腦勺勾畫上猙獰的臉譜,頭上頂一盞油燈,官兵們看到後以為見到了鬼怪,驚恐萬分,奔逃避讓。
武鄉頂燈表演時,表演者剃光頭,脖頸以上的部位要求紋絲不動,與頭頂的頂燈連為一體。武鄉頂燈所用的道具就是日常吃飯用的碗,裡面裝上沙土、中間插上蠟燭,再把彩色的紙剪出圖案來粘貼到碗上,表演時舞者頭頂點燃燈碗,雙臂在兩側上下擺動,或手插腰間雙肩擺動,在打擊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式自由、節奏明快、粗獷剛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