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古玩市場上贋品泛濫外,在拍賣市場上也同樣讓人驚心。中國當代著名人物畫家史國良估算:“目前國內大拍賣公司的拍品真貨占70%,餘下30%是存疑的,而小拍賣公司的拍品假貨高達70%。”
仿品經做舊
通過拍賣會流向市場
廣東省收藏家協會一位專家表示,目前藝術品收藏市場贋品泛濫正走向團隊化、高科技之路,形成了專門造假的作坊和機構。像前幾年引發震蕩中國畫壇數載的“石魯假畫風波”,幾百幅賣出的“石魯遺作”假畫均是一造假團夥所為。在廣州的收藏市場上,同樣有人經常在市場上大量收購各類新仿古玩藝術品進行人為做舊加工處理,然後再以高價賣出,甚至與各拍賣公司私下串通,最終通過拍賣會流向社會。
如何避免買到贋品
在法律框架不完善、權威鑒定體系尚未建立、監管機制幾乎是空白的大背景下,藝術品市場已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制假、造勢、拍假、假鑒、護假完整鏈條。在熱錢汹湧、全民痴狂的背景下,“流通”是第一位,“真假”永遠排在最後。
藏家買到贋品後的維權渠道非常逼仄,在此情勢下,該如何最大化地躲避市場風險?收藏周刊綜合藝術家、收藏家、鑒定專家、律師以及政府部門的建議,總結了一些避險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