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先鋒作家:他們書寫中國與自身的疼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7 09:47:19  


 
  莫言那時發表在《人民文學》的中篇小說《歡樂》也被批判,他的好多作品被視為“暴露社會黑暗面”。

  馬原的短篇小說《大元和他的寓言》發表在1987年《人民文學》1、2期合刊。那期雜誌同時刊有馬建的小說《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這篇小說對西藏民俗的描寫被批為“褻瀆西藏人民的感情”,雜誌因此被收回,並直接導致了時任主編劉心武的去職。很多讀者把馬建和馬原弄混了,“他們給報社寫信批評我,我的小說也被找出來批判。”馬原回憶說。

  先鋒文學的高潮沒有持續多久便轉入低落。

  商業前景改變寫作思維

  1980年代末,作家“觸電”開始成為現象。1988年,莫言的《紅高粱》率先被張藝謀改編為電影,而後是劉恒的《伏羲伏羲》(電影《菊豆》,1990)、蘇童的《妻妾成群》(《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再後來餘華的小說《活著》也被張藝謀拍成電影(1994),但至今沒有公映過。

  “第五代導演本身也是文學青年,《收獲》是必讀的。他們並不關注某個先鋒作家的某個作品,而是為拍電影要人物要故事。那時先鋒文學一下子就跟電影嫁接起來,被挑中作家的影響也從文學界擴展到社會。”蘇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電影也給文學帶來了最初的商業意識萌芽。作家們發現寫小說的稿費這麼低,而改編電影的報酬有那麼多。1992年張藝謀付給蘇童5000元人民幣,購買《妻妾成群》的改編權。對導演身後的投資人來說,這麼便宜的價錢簡直不可思議,於是常常一下子買下很多小說的改編權,基本不還價。他們在無意識中完成了對作家的商業性啟蒙。

  “那之前我從來沒想過小說是可以掙錢的,毫無商業的預謀和展望,有了電影(改編)以後,你在寫作之前就想到小說的未來形態。商業前景改變了你的寫作思維。”蘇童說,“中國作家出版小說長期是稿費制,王朔第一個開先河要版稅。他也是在幾部小說改編為電影以後開始拿版稅的。”

  (來源:南方周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