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4日電/港台圖書一直是內地出版界、讀書界的一大熱點,尤其是近些年來,受內地讀者追捧的港台作者更是層出不窮。以其地利之便,不少港台作者具有獨到的傳承、視野、思想,往往能為內地讀者提供別具風格的漢語寫作。但潮流滾滾,不免泥沙俱下。最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江弱水接連在媒體上發表文章,對台灣作家蔣勛先生做了不留情面的批評,指其為“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塑化劑”,引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就此,江弱水近日接受採訪時呼籲,在內地出版界引進港台作品的過程中,仍須提倡魯迅的“拿來主義”。
記者:您怎麼會發現蔣勛的作品中存在的問題的?蔣勛的作品中存在多處硬傷,但這樣的書卻在讀者中很受歡迎,您認為原因何在?
江弱水:名字聽多了,書又印多了,免不了買一本回來看看,一看大吃一驚,所以不辭勞累,寫了系列文章,為這樣的文字消毒,結果我知道,我傷了蔣勛大師很多粉絲的心。至於蔣勛硬傷累累的演講在讀者中廣受歡迎,原因我想引用我在台灣大學裡的朋友的來信解釋一下吧:“蔣勛的東西一向如此,他在台灣的主力讀者是不太讀書的,偏偏他們很擔心自己跟不上,就喜歡去聽聽蔣勛演講,教學生買他的書,這樣就懂得美了,懂得藝術了。台灣瞎吹內地亂捧,蔣勛就這樣成了美學大師。他是被營銷出來的,也許富而好禮的社會正需要這樣的人。有了蔣勛,證明了國人心中對美和藝術有多向往,縱然那是被歪曲顛倒過的。”
有什麼樣的受眾 就有什麼樣的賣家
記者:港台作家的作品在內地流行是否與近兩年港台地區與內地交流日益增多,大眾對“港台”持一定的陌生化想象有關?
江弱水:既然交流日益增多,對港台的陌生化想象就愈發減少。台灣的文學30年來滋養了內地的無數作者,香港的電影30年來愉悅了內地的海量觀眾,所以我不認為我們對港台還存在多少神秘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