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黃河源頭
比爾新近出版的《黃河之旅》一書,記錄了他於1991年春進行的一次探尋中國母親河——黃河源頭的旅行。
1991年3月,比爾.波特從黃河入海口——東營出發,沿黃河逆流而上,途經濟南、鄭州、洛陽、延安、包頭、臨夏等二十多個城市,拜訪了黃河流域的各種文化遺址和歷史建築,踏遍了中華文明的起源之地,歷時兩個多月,行程五千多公里,最終到達了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源頭,完成了這次從黃河入海口到黃河源頭的文化之旅。二十年後的今天,比爾將當年文化之旅的考察筆記整理成書,名為《黃河之旅》。在這本書中,他詳細描述了黃河沿岸各地的歷史遺跡和民間傳說,向讀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起源和數千年來的傳承。
比爾說,他對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很有興趣,就在黃河的岸邊,他想探尋黃帝以前住在哪裡?還有大禹、伏羲,或是老子、莊子、孔子,所以才去做了這次旅行。此書之前,比爾寫的《禪的行囊》《空穀幽蘭》分別講述了他對中國隱士文化和禪文化的追尋。比爾說,因為他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特別是對文化發源地的了解。他想知道,為什麼在這樣的地方,中國文化會發展起來,黃河之旅就是去追尋這個源頭。
比爾說,起初他並不大了解黃河,可是在文化學院讀書的時候,校長是一個很有名的學者,曾在哈佛大學講過學,上世紀40年代去了台灣,叫張其昀。這個人寫了一些關於中華文化歷史方面的書,在寫到中華文化起源的時候,每一章有很詳細的地圖,都與黃河有關。所以當比爾1973年開始讀他的書的時候,就開始對黃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比爾發現黃河跟中國文化有很密切的關係,如果要了解中國文化,一定要到中國的黃河去。比爾第一個中國之行的計劃是找隱士,是在1989年。一年後在台灣寫出了《空穀幽蘭》,之後的1991年,他開始計劃他的“黃河之旅”了。
當問及比爾,他的新書《黃河之旅》與之前的《空穀幽蘭》和《禪的行囊》有何不同時,比爾說,《禪的行囊》和《空穀幽蘭》寫的是我採訪的很多人物,《黃河之旅》沒有採訪什麼人,其實是採訪自己,尋訪的過程也是一個自己修行的過程。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比爾在回憶的時候,還會記得一些聲音,一些感覺。他還記得自己去函穀關時的情景。函穀關現在也是比較熱鬧的景點,那個時候還都是泥土路,只有一個老人在那個地方,也沒有什麼交通工具,比爾就找到一個農夫,用他的拖拉機把自己送到離函穀關可能10公里左右,黃河岸邊一個有渡船的地方。坐渡船過河之後,天快黑了,不能繼續旅行,剛好那裡有個小小的招待所,只有一個管理招待所的人和比爾,住了一個晚上。比爾的房間就在黃河邊上,可以聽到黃河奔騰的濤聲,整個夜晚黃河濤聲陣陣,那撞擊心靈的濤聲永遠銘刻在這個外國人的記憶里。
比爾.波特在書中這樣寫道:“當我告訴他(指農夫)希望走到黃河源頭時,他先是微微一笑,繼而竟放聲大笑起來。他說,只有有數的幾個中國人以及日本NHK電視台的攝制組成功到過黃河源頭。來這裡的西方人不下十幾個,卻沒有一個人成功抵達源頭。聽他這麼說,我暗自吃驚,但仍告訴他我決意一試。最終在克服了長途跋涉的疲勞和高原反應帶來的痛苦後,比爾到達了黃河之旅的最終目的地,成為當代第一位成功到達黃河源頭的西方作家。他在書中描述了到達黃河源頭時的情形:“每往前挪一步,都是那麼痛苦。我的肺無法換氣,我的雙眼無法聚焦……在意識模糊、不知不覺中,我們竟然神奇地跨過了山脊。看到黃河源頭了……牛頭碑上寫著‘黃河源頭’四個字。此時此刻,千思百感一齊湧上心頭。可是我太累太累了,沒力氣笑,也沒力氣哭,只是和向導互拍了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