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五銖錢 |
裡海北岸的烏拉爾河流域至黑海北岸的草原地帶,主要是游牧民族薩爾馬泰人的活動區域。《史記》所載之奄蔡,就是薩爾馬泰人東部的一支,其活動範圍大致在鹹海和裡海以北。歷史文獻中,未見張騫出使西域期間他的副使遠至裡海北岸的記載。但是,裡海北岸至黑海西北海岸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時期漢朝銅鏡的發現表明,早在公元前1世紀前半的漢昭帝和宣帝時期,漢王朝就同遙遠的裡海北岸伏爾加河下游、黑海北岸頓河下游以及第聶伯河下游地區的游牧族古國發生了聯繫,並且一直延續到東漢時期。正是在漢王朝同中亞西亞及歐洲東南部諸國建立聯繫並漢朝物產大量西傳的過程中,漢文化西傳到了這一廣闊的地區。
走向蒙古及西伯利亞
我國北方國境以北,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戰國時期的蒙古和南西伯利亞一帶,主要是東胡和月氏等部族活動的地域。秦漢之際,隨著匈奴的迅速崛起和擴張,蒙古和南西伯利亞一帶除了有丁零等部族活動之外,主要成為匈奴人活動的地域。在漢王朝和匈奴的博弈過程中,漢文化不斷地向這一地區擴展。
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匈奴墓葬和城址的有關發現,反映了漢王朝與匈奴的聯繫。譬如,俄羅斯南西伯利亞地區哈卡斯共和國首府阿巴坎市附近發現的阿巴坎宮殿建築基址,是一座平面呈長方形、屋頂鋪瓦,具有漢式風格的四阿式重檐建築基址,出土有陽文反書漢字“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的文字瓦當等漢式器物,其年代一般認為是公元紀年前後的新莽時期。
蒙古國中央省巴特蘇木布爾的諾因烏拉墓地,是一處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匈奴墓地,出土有大量漢朝文物,包括銅器、織錦和紀年銘漆耳杯等。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地區,迄今發現漢朝文物的遺址和墓地已有20多處,分布在西起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地區鄂畢河流域,北至貝加爾湖沿岸,東到蒙古國肯特省東北部鄂嫩河上游的廣闊地域。
上述以漢朝文物為代表的漢文化北傳蒙古及西伯利亞地區,是漢匈之間爭戰、和親以及邊關貿易的結果。爭戰作為漢匈關係的兩大主題之一,早在秦始皇時期蒙恬率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就開始了。漢武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匈奴王庭北遷之前,大戰不斷;漢宣帝地節二年即公元前68年“匈奴不能為邊寇”之前,大規模戰事仍時有發生。匈奴南侵和漢匈爭戰過程中,匈奴自漢朝北疆擄掠大量人員和財物的同時,也有上至漢將、下至邊民亡降匈奴。於是,大量漢朝物產流入匈奴的同時,被擄掠和亡降匈奴的漢朝居民也把各種生產技術帶了過去。和親,是漢匈關係的另一主題。早在西漢初年漢高帝白登之圍被解之後,“使劉敬結和親之約”,漢匈和親就開始了。此後,漢匈和親斷斷續續,同爭戰交替進行。漢元帝竟寧元年即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嫁作呼韓邪單於的寧胡閼氏,更是盡人皆知的一段和親佳話。和親的過程中,一方面是漢廷宗室公主及相關人員入居匈奴;另一方面是漢庭饋贈給匈奴大量的漢朝物產,從食物、冠帶衣裳、絲織品、日用器具、錢幣到黃金、車馬等,可謂無所不有。匈奴貴族墓出土的各種漢朝文物,大多應為漢廷所賜之物。漢匈交流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邊關貿易。漢武帝初年,漢與匈奴“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匈奴自單於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東漢早期還出現過匈奴人“驅牛馬萬餘頭來與漢賈客交易”的盛況。漢匈之間的邊關貿易和物資交流,同樣使大量的漢朝物產流入匈奴,在漢文化北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