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南端至馬來半島的廣闊地域,雖然地處漢郡縣統治區域之外,但漢朝文物仍有發現,如越南平陽省扶正遺址出土有公元前1世紀末的四乳四虺紋鏡,安江省沃埃沃遺址發現公元2世紀後半的虁鳳鏡,馬來半島中部的泰國克拉比府等地多處出土有漢朝銅鏡等。這就從考古學上證明了從西漢中期開始,漢文化已經傳播到這一地區,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逐步擴展和日益繁榮的態勢。至於漢文化向中南半島南部沿海地區直至馬來半島傳播的路線,一條是以中南半島東北部的漢郡縣為基地和橋梁向西、向南傳播;另一條是通過南海海上通道進行人員的往來、物產的交換以及文化上的交流。這條南海海上通道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在漢王朝和漢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走向世界,是漢代中外交流的主旋律
上述中國境外以漢朝文物為主體的有關漢代中外交流的文化遺存的發現及其年代學研究和空間分布狀況,從考古學上勾畫出了漢王朝對外交往的總體態勢,初步描繪出了漢王朝與漢文化走向世界的歷史圖景。儘管這一圖景還只是一個輪廓,但它畢竟已經讓我們看到:漢代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古代中國真正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時代。對此,我們還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其一,走向世界是漢代中外交流的主旋律。一方面是隨著漢帝國的擴張,漢王朝的郡縣統治遠及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南半島東北部沿海一帶,漢文化隨之在當地“扎根”。另一方面是隨著漢王朝廣泛的對外交往和人員往來,以及大量的漢朝物產流向各地,漢文化迅速向周邊國家和地區擴展。因此,漢王朝和漢文化走向世界,是漢代中外交流的主題。
其二,漢王朝和漢文化走向世界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是在先秦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河南固始、山東青州等地戰國墓葬中曾發現有西方傳來的鈉鈣蜻蜓眼玻璃珠和銀盒等,中國的絲織品、銅鏡、銅劍、鐵器等在戰國時期也已經傳播到南西伯利亞、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並且史書中有秦代徐福率童男童女東渡日本的記載。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基礎之上,才在漢代出現了中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其三,古代中國真正打開國門走向世界是從漢代開始的,而漢王朝和漢文化大踏步、多方位地走向世界,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張騫“鑿空”西域開辟綠洲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真正開通,是漢武帝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南半島東北部實行郡縣統治,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漢朝物產大量地流入周邊國家和地區,也是從漢武帝時期出現的。
其四,漢王朝和漢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陸路交通和海上交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向西和向北主要是通過綠洲絲綢之路和北方草原之路;走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主要是通過遼東陸路和渤海-黃海水路;走向中南半島主要是通過嶺南陸路和南海水路,並且通過南海水路即海上絲綢之路,漢文化傳播到遙遠的馬來半島,最終漢王朝同大秦即羅馬帝國建立起了直接的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