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古中國如何走向世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22 09:42:27  


 
  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古國同漢王朝雖然沒有在政治上建立直接的聯繫,但三韓地區漢朝物產的大量傳入,表明三韓古國同漢王朝存在著頻繁的人員往來和物產交流,漢文化對三韓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出土漢朝文物的年代大多集中在西漢中期至東漢前期的情況來看,漢文化向三韓地區的傳播興盛於西漢中期,反映出半島北部漢樂浪四郡的設置對於漢王朝同半島南部三韓古國的交流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漢文化走向半島南部地區主要是以半島北部的樂浪等漢郡縣作為橋梁和孔道而實現的。至於漢王朝和漢文化走向整個朝鮮半島的通道則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遼東陸路,另一條渤海-黃海水路。

  走向日本列島

  日本作為太平洋上一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等4個大島以及3000多個小島組成的群島國家,西隔黃海和東海與我國大陸相望,是我國一衣帶水的東方鄰邦。兩漢時期的日本列島,在中國古文獻中被稱之為“倭國”或“倭人”之地,相當於考古學上的“彌生時代”中後期。日本彌生文化中漢朝文物的發現,從考古學上揭示了漢王朝同日本列島倭地諸國的密切聯繫。

  日本彌生文化遺存中,漢朝文物有著廣泛的發現。據不完全統計,出土漢朝文物的彌生文化遺址和墓葬多達80多處,分布在九州島、四國島和本州島的西部地區,尤以九州北部地區最為集中。

  譬如,地處朝鮮半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海上通道上的長崎縣壹岐市原之辻遺址,是一處由三重壕溝環繞的台地遺址,出土的漢朝文物有銅鏡、車馬器、劍、鏃、權等銅器,貨泉、大泉五十等錢幣以及鐵斧等,一般認為該遺址是《三國志.魏書》所載“一支國”的都邑遺址。

  日本彌生文化遺存中的漢朝文物,主要有金印、錢幣、銅鏡、鐵器以及其他文物。其中,“漢委奴國王”金印發現於福岡市東區博多灣的志賀島,蛇鈕,方形印台,印面邊長2.347厘米,印面陰刻篆書“漢委奴國王”五字,一般釋讀為“漢朝倭國的奴國王”,參照“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的記載,推測該印是東漢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漢光武帝經來漢使者之手賜給奴國國王的金印。錢幣主要有半兩錢、五銖錢、貨泉、大泉五十以及貨布等。銅鏡是發現地點最多、出土數量最多的一類漢朝文物,主要發現於九州北部地區,東達日本中部地區的岐阜縣境內,迄今已發現完整者約250件、銅鏡殘片約270件,包括西漢鏡、新莽鏡和東漢鏡,漢朝的主要鏡類幾乎均有發現。另外,還發現大量在九州地區模仿漢鏡鑄造的“仿漢鏡”。鐵器主要有鐵斧、鑿、鍤、刀、劍、矛等。其他漢朝文物還有銅三翼鏃、銅劍、銅蓋弓帽、銅四葉形飾和玻璃璧等。

  從上述考古發現可以看到,西漢初年至東漢末年的400多年間,漢王朝同倭地諸國的聯繫在逐步增強。漢初半兩錢、銅鏡、銅鏃和鐵器等在九州北部地區的發現表明,公元前108年漢置樂浪四郡之前漢王朝同九州北部的倭地諸國已經建立了聯繫。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紀年前後的西漢中晚期的文物在九州北部及其鄰近的山口地區分布密度大,出土種類和數量多,成為“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的實物例證,反映出朝鮮半島北部漢樂浪四郡作為漢倭外交、商貿和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進一步加強了漢王朝同日本九州倭地諸國的聯繫。公元1世紀初至3世紀初彌生時代後期文化遺存中的漢朝文物,以錢幣和銅鏡最為常見,其分布地域迅速向東擴展,其東界到達了岐阜縣乃至石川縣境內,表明新莽和東漢時期,漢王朝同整個西日本的倭地各國建立起了廣泛的聯繫,並且倭人諸國先後被納入漢王朝的册封體系之中,“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漢王朝與倭地諸國交往和聯繫的通道,主要是遼東至朝鮮半島的陸路和渤海——黃海水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