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古中國如何走向世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22 09:42:27  


 
  走向中南半島

  中南半島地處亞洲東南部,與我國大陸山水相連。中南半島的西部向南延伸出的馬來半島,也是中南半島的一部分。兩漢時期,中南半島的東北部沿海一帶隨著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設置,成為漢郡縣的統治區域;中南半島漢郡縣之外的其他地區,漢文化也逐步擴展。

  今越南北部及中部沿海一帶的中南半島東北部地區,發現有大量的漢代城址和墓葬。譬如,越南首都河內東北郊外的古螺城遺址,是一處由三重城垣以及護城壕構成的大型城郭遺址,其結構、布局及其營建技術等具有鮮明的漢代郡縣治城的特點,城內發現有漢式板瓦、筒瓦、雲紋瓦當、花紋磚以及半兩錢等,表明該城址與漢代交趾郡治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越南北部清化省境內發現多處磚室墓,其形態和結構與漢朝內地的磚室墓大同小異,出土大量陶器、釉陶器、房屋模型、錢幣、鐵兵器和生產工具等漢式器物,其年代為公元2~3世紀,據推測它們大多是漢朝內地遷移至九真郡一帶定居的漢人墓葬。越南南部和馬來半島,雖無漢式城址和墓葬的發現,但在多個地點出土有漢朝文物。

  中南半島各地發現的漢朝文物,主要有錢幣、銅鏡、銅器皿等。錢幣主要發現於東北部漢郡縣地區,其種類有半兩錢、五銖錢、貨泉、大泉五十等。銅鏡發現數量較多、分布地域廣,其種類有星雲紋鏡、連弧紋銘帶鏡、四乳四虺紋鏡、博局紋鏡、多乳禽獸紋鏡、夔鳳鏡和盤龍鏡等,其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後半至公元3世紀初。銅器皿主要發現於東北部地區的大中型漢式墓中,器類有銅鼎、壺、樽、盤、碗、釜、雙耳鍋、鐎壺、行燈、博山爐等,大多具有嶺南地區漢代銅器的特點。其他漢朝文物還有鐵戟、銅弩機等兵器,鐵斧、鑿、刀等生產工具以及玉璧等。此外,中南半島東北部還發現大量當地製作的漢式器物,包括各種陶器、陶模型明器和建築材料等。如古螺城遺址出土的青灰色圓瓦當,有邊輪、雙線界格,四區飾內向卷雲紋,與漢朝內地同類瓦當的紋樣和風格基本相同,顯然是漢人工匠在當地製作的。

  上述漢式城址、墓葬和漢朝文物的發現,從考古學上揭示了漢王朝和漢文化走向中南半島的歷史進程。中南半島的東北部沿海一帶,在漢武帝時期平定嶺南之前,主要是通過西漢南越國同漢文化進行交流。漢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在嶺南設置九郡之後,漢王朝的政治版圖擴展到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漢文化隨之迅速湧入。即使漢郡縣統治比較薄弱的日南郡一帶,漢朝物產仍然大量傳入並被當地居民所接受,沙熒文化甕棺葬中漢朝錢幣和銅鏡的隨葬就是明證。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即公元43年馬援率軍南征平定征氏姐妹叛亂之後,在當地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改革,漢文化的影響進一步擴展和深入,北寧省和清化省等地磚室墓的集中發現,錢幣和銅鏡等漢朝文物在北起富壽省、南至慶和省的廣闊地域內的大量出土,漢式建築材料、日用印紋陶器及喪葬用模型明器在當地的製作和使用等,都反映出漢文化在當地逐步“扎根”。即使在漢郡縣最南端的日南郡象林縣的今廣南省一帶,也發現有漢式城址並出土有漢式磚瓦及印紋陶器等,反映出漢文化的強烈滲透。至於漢王朝內地與中南半島三郡之間的交通路線主要有二條:一條是陸路,即通過地處今廣西南部的合浦郡和郁林郡進入交趾郡及其以南地區;另一條是海路,即通過南海海上通道,自南海郡、合浦郡到達交趾郡、九真郡以及日南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