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0日電/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被著名策展人顧振清描述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遭遇黑色星期天”,一時間,大家又回過頭來審視這場10月7日晚間專場的拍賣情況:153件作品拍出111件,收獲1.17億港元,最後這個數字較之以往大打折扣;加之明星藝術家作品大面積流拍、成交作品的“白菜價”,“當代亞洲藝術”專場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坍塌的表現。作為拍賣界巨頭,一向有“造星”之說的蘇富比,在沒有任何驚喜的狀態下黯然落槌,似乎不太像它的風格。這麼多年的資本“血拼”所架構的市場模式,在資本轉身之後崩盤了?曾經炙手可熱的“中國符號”是就此落幕了?
資本離場 藏家缺席
中國當代藝術的崛起離不開資本的扶持,當年天價托起的市場巨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隨之,魚龍混雜的當代藝術隨著大潮雞犬升天,藝術市場的泡沫在資本的鼓吹下慢慢變大。而當金融環境不景氣的時候,市場的泡沫開始受到擠壓,能夠經得住考驗的少之又少。“的確,蘇富比這次當代藝術專埸拍瞎了”,保利老總趙旭在微博上如此評價。
顧振清亦告訴99藝術網,香港蘇富比秋拍“當代亞洲藝術部分”幾近冰點,“主要表現在拍賣成績不理想,總成交額很低,成交的作品價位也是很低,不少好作品流標,可以看出這次拍賣是近幾年的一個谷底。”
“知冷暖”的藝術與 “沒有人情味兒”的資本一開始就是對立的,在共謀的過程中似乎只為“各取所需”,當資本反向的時候,走得也是毅然決然。近年歐債危機顯然影響了老外的購買力,顧振清就現場的情況分析:“雖然有個別作品好像老外有舉過牌,但是明顯看出來不起勁。有點奇怪的是,現場也沒有看到多少印尼和台灣藏家,以前蠻多的,這次特少見,這次整個感覺是說客戶出席沒有以往踴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