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10月25日,英國邦瀚斯拍賣行的網站上顯示,11月8日一場主題是中國藝術品的拍賣會上,將拍賣“清嘉慶白玉鏤雕鳳紋長宜子孫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獸面紋提梁卣”。拍賣行還附上了“出身證明”。已經泛黃的紙張有些支離破碎,但是其上英文明確記載文物由英軍第六十七兵團的上尉軍官阿瑟.朱爾斯.羅伯森1860年“從中國夏宮帶出”。其中長宜子孫牌的估價為6萬-10萬英鎊(61萬-100萬人民幣),提梁卣的估價為4萬-8萬英鎊(41萬-82萬人民幣)。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國內收藏界、文物界的高度重視。
同一天,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稱,這兩件文物“歷史有序、傳承清晰”,確系圓明園流失文物。“夏宮”即是當時西方國家對圓明園的稱呼。對於此事,圓明園相關負責人表示,暫不便回應。
10月25日,國家文物局有關處室的工作人員表示,從目前提供的信息看,還難以有充分、確鑿的證據表明上述文物是當年被從圓明園“掠劫”而流失的。如果當初這兩件文物在中國境內巡展時知情人士能夠提供相關信息,文物行政部門可以介入調查,但現在要禁止國外拍賣行在境外拍賣上述文物,難度很大。“我們會關注此事,如果能夠得到更多的詳細信息,就可以了解上述文物的具體情況。”工作人員表示。
11月2日,邦瀚斯拍賣行表示,兩件文物持有者決定收回這兩件藏品,不再參與拍賣。邦瀚斯拍賣行的亞洲藝術品部主管科林希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對於此次兩件展品的拍賣在中國引起的不滿,拍賣行“深表歉意”,邦瀚斯從未想過要“冒犯中國人民”。科林說,邦瀚斯已經與中國國家文物局取得聯繫,希望通過媒體向中國民眾澄清此事。
這是2010年圓明園在罹難150周年之際向全球發出抵制圓明園流失文物拍賣的倡議書以來,圓明園流失文物首次在海外被撤拍。
能力精力不夠,追索主體不明,拍賣行漠視中國法規,目前跨洋起訴非常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