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的黃金時代
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的天朝大國之夢在冰冷的現實前粉碎。鴉片貿易的合法化也令不少國人的體質受到摧殘,開始遭受“東亞病夫”的屈辱。儘管明清兩代600年的禁止民間使用兵器,但這並未能消磨民間武林鑽研拳術的風氣。
結束了帝制,身懷武藝的農村拳師也開始湧入經濟比較發達、社會相對安定的城市,或當苦力,或當保鏢,或開場收徒,教拳謀生。例如當初的天津、上海等城市就成為眾多武林好手雲集的地方。在紛亂的局面之下,武術成為不少中國人心目中“強種強國”的利器。不少民間學武之人也開始重新思考武術對國家的意義。“過去練武的人,第一等從軍,第二等看家護院,第三等教拳營生。”從事武術歷史研究的上海武術院研究室原副主任、《上海武術》資深編輯陳俊彥說,從民國開始過去練武之人也開始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強國運動中。
當時,一部分有識之士從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角度出發,開始反思和重視中國傳統體育的價值,提出發展武術,並把武術改稱“國術”。民國總理孫中山也把武術精神歸結為“以振興體育之技擊術,為務於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係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各界有志人士也紛紛提倡強身禦侮、強國強種。
“當時行政機關、學校發團都風行過學武的熱潮。”陳俊彥說這股學武熱潮中湧現了不少武學大家,而更多普通民眾則通過練武強身健體,“除了技擊性,武術的健身功能也被人們所注重。”而這也恰恰是武術的體育性開始被更大範圍的人群所認知,“民國初年,人們的體質沒有現在好,太極拳就開始慢慢發展。”陳俊彥說太極拳的兩大功能吸引了很多人,一方面是推手,可以很巧妙;另一方面可以治療慢性病,“太極拳當初的風行,也把很多人的肺病醫治好了,因為當時沒有特效藥,但練太極可以調理身體。”
此後,大批拳師湧入城市,互相挑戰也讓更多拳術為人所知,從此迎來了幾大拳術——太極、八極、形意、八卦、咏春、劈掛等的蓬勃發展。
由於武術被視作增強軍力和完善國民的手段,賦予了救國救民、強身強種的目的,因此更多人開始學習武術,一方面是強身健體,另一方面,也是迎合當時的潮流。
民國年間,各地的報紙傳媒發展突飛猛進,不少報紙積極、適時地宣傳武術活動,對單刀會、打擂台賽、武術表演等報道甚多。據不完全統計,僅1933年3至11月期間,《武漢日報》有關武術方面的報道就有40篇之多。這些報道吸引了大量普通民眾的關注,武術也被更多人所進一步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