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奧運會上的亮相
事實上,西方體育從傳入中國後就對武術的比賽方式產生著影響。1923年,全國武術大會,1928年上海國術運動大會都以近代運動會的形式出現。因當時沒有評比規則,所以只進行表演,沒有排列名次。1930年元旦,在上海逸園舉行的國術擂台賽,設立20名評判委員和20名糾察委員。在21名參加決賽的武士中評出前三名。該賽雖然名稱為擂台賽,但評判和比賽的形式已類似近代運動會。即便是1931年的上海運動會,武術也和其他西方體育項目一起列入運動會。而中國人在推廣武術的同時,也開始逐漸認識現代奧運會。
1932年,劉長春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的失利令不少國人哀嘆舊中國體育的疲弱。不過在那個年代,武術卻在奧運會上令世人矚目。
1936年1月,中央國術館和國立體育專科學校組成“南洋旅行團”,該團先後在新加坡、吉隆坡、金保、怡保、檳榔嶼和馬尼拉等地進行了65場武術表演。南洋旅行團所到之地,受到各界僑胞的熱烈歡迎,他們的表演獲得了當地民眾的普遍贊譽和好評,促進了東南亞的武術館、武術會、武術學校的建立。
1936年9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上,中國的足球、籃球、田徑等諸多體育項目無一取得理想成績,但中央國術館的9名武術運動員,壯大了中國代表團的聲威,他們的表演得到一致喝彩,他們是中國在那屆奧運會上展現給世界的最亮點。
國術館的武術大家們對於現代奧運會的認識也由柏林奧運會進一步熟悉起來。西方體育的競技化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中國武術。
即便在地方,武術也越來越呈現現代體育的競技化。1936年的湖北全省運動會中,武術比賽採取3合2勝制,分輕、中、重三級,過秤分級,抽簽配對,且強調不准挖眼、刺喉、抓襠、打臉,這表明武術家已重新審視武術比賽的規則。
“舊時說打拳就打拳,但在西方體育的影響下,民國不少武術家已經開始注重準備活動,壓腿、拉伸筋骨,避免受傷。”陳俊彥說,西方體育的一些理論也慢慢開始逐步被練武的人所接受。
(來源:東方網 轉自揚子晚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