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化產品要想具備國際性,就得讓所有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看得懂,這意味著對一些過於本土性的元素,在傳播的過程中有必要進行淡化、甚至剔除。如同2012年紅遍全球的《江南Style》,原本諷刺韓國富人區奢靡生活的歌詞被大多數人遺忘,歌曲也漸漸簡化成“騎馬舞”的背景音樂而已。影視劇同樣也是如此,那些影響我們至深的佳作,幾乎都關乎人類歷史社會最核心的母題:愛恨情仇、生離死別、正邪較量。
那麼《甄嬛傳》是否具備這樣“放諸四海而皆准”的潛質?影視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現實的映射或關懷,宮鬥劇走紅的原因與華人圈推崇“厚黑學”法則的心態不無關係。類似今日國內職場生態的後宮紛爭、爾虞我詐,顯然是吸引中國觀眾的一個重要元素。
美國同樣也有職場劇,比如曾被國內電視台“克隆”過的《醜女貝蒂》,還有連續奪得4年艾美獎最佳劇情類電視劇的《廣告狂人》等,可要說“腹黑”的段數,劇中的廣告、時尚界比起笑裡藏刀、殺機四伏的大清後宮可差得遠。而且無論是《醜女貝蒂》還是《廣告狂人》,雖然展現了職場競爭的殘酷,但歸根到底,還是與美國文化的“主旋律”保持一致——依靠個人奮鬥實現“美國夢”。如果《甄嬛傳》在美國播放,對於完全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國人來說,奪嫡、爭寵等情節,還能否恰到好處地搔到他們的心癢之處?
就像《功夫熊貓》雖然充滿“中國元素”,依然是一部純粹的美國大片一樣,美國人熱愛《還珠格格》、《甄嬛傳》等古裝劇,或許只是因為這些劇集滿足了他們對古老中國的幻想。這種“形而上”的喜愛在最近熱映的歐美影視作品中可以得到側面的印證:隨著中國市場越來越多地引起海外電影人的重視,以中國為故事背景的大片也越來越多,一個奇妙的現象是,通過《007之大破天幕危機》中的上海、澳門場景,以及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的中國黑幫,人們再次看到了一些極為相似又眼熟的元素:旗袍、龍、古玩……這些顯得有些刻板的鏡頭語言,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歐美人對中國的普遍印象——“遙遠而神秘的東方”。
中國影視劇要真正“走出去”,不僅要依賴外國人對神秘國度的這種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如何像好萊塢一樣向世界輸出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這將是有世界眼光和遠大抱負的中國電影人和電視人所面臨的終極命題。
(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