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藝術品造假古已有之 十次打眼九次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20 10:12:13  


 
  另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造假事件是“金縷玉衣”案。商人謝根榮找來一堆玉片,請北京中博雅文物鑒定中心鑒定委員會主任牛福忠串成了“金縷玉衣”,牛福忠又請來5位專家為這件“文物”估價24億元人民幣。謝用這一紙估價,騙銀行放出7億貸款,導致銀行損失5.4億元。

  藝術品造假有傳承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會會長喬紅濤說,造假古已有之,但依假的程度不同,分為三類:一是臆造,完全憑自己想法,天馬行空來造假,這種比較好辨別;二是有歷史依據,但造假者知識掌握得不夠全面,導致把各個朝代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比如仿唐代的東西用了宋朝的形制,這種仿品需要一定的歷史和專業知識來進行辨認;三就是高仿品,在各個方面都完全按照真品來做,有時候連專家都不一定能看出來。

  古時人們製作仿品很少是為牟利,往往是出於個人喜好,仿前朝的精品。宋徽宗時就仿了一批商代青銅器,屬於宮廷訂制,現在這批東西存世量極少,價格也很高。乾隆時期也仿過前朝的玉、瓷器等。

  為牟利而大批量仿造藝術品始自晚清、民國,譬如在素面青銅器上後刻銘文以增加其價值。但總的來講,當時的作偽技術與現在相比還比較少,多是依照傳統工藝來,作假的量少得多,東西也有一定價值。

  但新中國成立後尤其近二三十年,隨著科技的發展,造假技術突飛猛進,造假的量驟然大增,利潤也極高。拿青銅器來說,一條機器流水線每天能造出成百上千件,紋飾通過電子掃描,造出來也非常精美。造假者用很低的成本,幾十塊錢的投入,造出的假東西可以賣到十幾萬元,牟取暴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