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在《香港新移民》一文中寫道:“香港的居住人口,經歷了四次內地移民潮。抗戰時期,58萬人從內地移民香港,當時香港人口只有99萬,這批人帶來了資金以及中原文化。1949年前後,移民香港的主要是富裕階層,還有等待時機反攻內地的國民黨軍隊。大約130萬人移民香港,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勞工。香港的紡織、印刷、航運等行業開始興起,也因為這樣,為之後內地偷渡來港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反過來,這些偷渡客也為香港提供了足夠的廉價勞動力。”
此外,借由港府1974年開始實行的“抵壘政策”、1980年與內地簽訂的“單程證制度”,大量內地人“漂”至香港。無線電視劇《網中人》的主人公“阿燦”,《甜蜜蜜》中的李翹、黎小軍,以及香港電影銀幕上的“表哥表姐”們,為這群“港漂”立下了或溫情或誇張的個體塑像。通過“輸入內地專才計劃”、投資移民、求學就業、“赴港產子”,也都是廣義“港漂”者們登陸彼岸的途徑。
2010年,香港《明報周刊》刊登封面專題故事《80後港漂》,是較早嘗試重新定義新時代“新港漂”的媒體之一:“顧名思議,就是漂泊在港的異鄉人,其實更準確地說,是近十年香港放寬內地人進港讀書和工作的政策下,那些漂至香港的內地族群。”
“新港漂”們的學長,可以上溯至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的首批數十名赴港升學的內地應屆高考生。自2001年香港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至今,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開放,內地畢業生赴港讀書、在港就業的數字持續上升。據報道,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讀的內地生和留港工作畢業生在5萬-8萬人之間,約占香港總人口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