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這些進行投訴的香港本地學生,主要指責部分內地學生並非為求學赴港,而是借由相關政策、研究生畢業後在港就業,借此變相移民。梁啟智說,據他了解,由香港本地學生計劃籌款在香港報紙上刊登的抵制廣告,已進入海報設計階段—這當然讓人想起2012年年初那張引起陸港兩地極大爭議的“蝗蟲”海報。
梁啟智的看法是:“僅僅看研究生人數當中的內地生比例,不足以說明內地生有否占用本地資源。”他認為,研究院的自資課程屬大學賺錢項目,將之理解為“霸占本地資源”肯定不準確,其問題在於“濫開課程”而非“濫收學生”。涉及公共財政的資助課程濫收確實存在,但“濫收的不止是內地生,連本地生也濫收了”。反駁香港本地學生此類言論的同時,梁啟智也告誡那些對此“反應激烈”的內地學生,“大學裡沒有國籍,你們都是學者”。
梁啟智表示,關於陸港矛盾的議題,因為許多學者實在的研究分析支持,已經能“協助我們脫離在網上罵戰的水平”。而《港漂生活微記錄》或許能從一個更感性、更直觀的角度消除誤解。
“微記錄”上線之後,在內地引起的反響超過了香港,這是陳嘉佩和盧兆坤沒有預料到的。陳嘉佩說:“本來希望紀錄片能使更多人尤其是香港公眾關注港漂群體。港漂生和香港學生前一陣有過不少摩擦,我只想通過它,讓兩群人都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讓兩者能夠融洽一些。”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如今的“新港漂”們熱衷於參與自己圈內的活動,自動隔離於香港社會。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耿春亞於2002年赴港讀書,他說彼時香港高校內地生不多,自然而然得以快速與香港同學打成一片。“現在內地生多了,可能有自己的圈子,跟香港同學接觸的機會變少,融入速度減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