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藝術展覽可以通過得到某種回報來運作,一些特殊的展覽應該有特殊的門票機制、經營機制,這種機制在國際上很流行,並不是什麼展覽門票都一概免費。又比如開發紀念品等相應的衍生品。我覺得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建立這種機制,培養這種意識。不必要說成運作一項產業,但至少應該是可以運作的一件事。
如今在中國最麻煩的一點是,剛剛放棄大鍋飯,現在又回到大鍋飯。很多大的美術館、博物館現在都是在吃大鍋飯。而且是更大的大鍋飯。好像他們這也不會做,那也不能做,這樣怎麼可能做得好呢?
“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展”的影響力很大,但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區分專業觀眾跟普通觀眾的需求和關係。
一再強調所謂的免費、開放、政府補助、兩條線,一個展覽收入多少都要上交,需要多少錢政府全給,展覽的錢是國家全給,一些相關項目也不讓開發,不能有市場的介入,這不是更大的大鍋飯嗎?
羊城晚報:美術館、博物館的工作方法在這一方面需要檢討嗎?
王璜生:當代藝術之所以沒有能在公眾心中建立起相應的認知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策展機制和美術館機制之間的游離。很多當代藝術的策展是策展人尋找資金、作品,有些策展人只是在做自己的事,藝術家只作為合作者的角色,他們沒有利用美術館。
我認為,當下的策展機制在中國的美術館一直處於游離狀態,沒有和策展人配合,策展人和美術館的關係僅僅是租賃場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