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 “小算盤”的故事——票房收入可以少,導演酬勞必須砍
邵逸夫崇尚節儉,也非常善於砍價。曾拍攝《三笑》的導演岳楓,讓編劇組的許國做副導演。由於許國當時是編劇,戲拍完後,制片部照例開了一張1000元的副導演酬勞單,呈請邵逸夫批准。他眉頭連皺數下,然後用鉛筆寫了一行小字:“請與許國交涉。”制片部的找到許國說:“老板是叫你下廠去了解一些拍片情況,不是叫你去做副導演,所以老板希望你打個折扣,收800元算了。”許國一聽火起,就把酬勞單撕掉了,邊撕邊叫:“邵老板多了1000元,也富不了多少;我少了1000元,也窮不了多少!”
以上的例子也許有些極端,而邵逸夫的算盤打得精也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導演程剛拍攝的《神刀》在市場上賣到97萬港元即奉命收場。程剛為此央求邵逸夫多映一天,讓他過一過“百萬導演”的癮,但是遭到拒絕。為啥賣到97萬就不賣了,不是越多越好嗎?這裡面有門道,程剛如果成為“百萬導演”,薪水就要加到“百萬導演”的同一水平。而票房增加了3萬,程剛的薪水增加的可能就不止3萬。邵逸夫不能讓手下人輕易得意,為此他寧肯少一點票房收入。
No.9 邵氏影城的故事——明星入住,水電房租全免
為了成就電影王國夢想,邵逸夫在60年代在香港清水灣買了一塊地皮,建成邵氏影城。員工們曾指出邵氏影城有三大優點,一是空氣清新,二是飯菜便宜,三是發薪準時。邵逸夫對本公司的演職員很關照,特別在宿舍區建造了一座美觀新穎的明星大廈,取名為“敦厚樓”。住在這裡的人們,水電、房租全部免費。
邵逸夫本人的別墅位於影城的山頂,下面有個仿制的頤和園小園景。但邵逸夫並不常在這座別墅裡住,他更多的時間是住在影城附近的一棟普通公寓裡。
No.10 銅像的故事——結果慘變員工“出氣筒”
邵逸夫的電影公司在60年代中期達到最輝煌的時期,手下一票大腕導演,明星璀璨,影片火遍東南亞。那時候邵逸夫很是得意。1966年某一天,他授意手下員工為自己鑄造一尊銅像,頗有讓自己萬古流芳的意思。銅像造好後本來打算安放在邵氏影城大門前的,但當時的宣傳部主任陳銅民說出一番話,令邵逸夫很不舒服。
陳銅民說:“六先生,通常只有死了的人竪銅像,而你如今身體健康,精神也好過年輕人,怎麼想到要竪個銅像呢?豈不是自己詛咒自己?況且一個人有功勛,銅像應該竪在公眾場所,絕不能擺在自家廠裡。”陳銅民這樣反對自己,當時又沒有誰站出來為邵逸夫說話,所以邵逸夫既尷尬又別扭。後來,這個銅像被棄置在道具房裡,一些對邵逸夫有意見而不敢當面說的人,便來到道具房裡,拿邵逸夫的銅像撒氣。曾有人說,那個銅像不知挨過多少武師們的拳腳和小姐們的唾沫。
No.11 逆襲好萊塢的故事——原來《銀翼殺手》“邵氏”也是投資方
科幻影迷們一定不會忘記好萊塢經典科幻片《銀翼殺手》片頭的“SB”logo。沒錯,邵氏不僅擅長拍攝風月片,也很高端洋氣地投資過好萊塢電影。
那一年是1981年,邵逸夫投資1億5000萬港幣,聯合《星球大戰》的特效班底和好萊塢制片公司,拍攝了科幻大片《Blade Runner》,中文譯名是《電腦人》。邵逸夫當時說,“拍片一定要拍大片,我們這個說的是機器人和真人談戀愛,鬥爭的故事。”這就是後來的《銀翼殺手》,好萊塢老牌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影片。
No.12拍電影的故事——批示編劇“加黃色”,講生意不講感情
在當年的手下眼中,邵逸夫完全把拍電影看成是做生意,什麼賺錢拍什麼。據邵氏影城的一位老編劇稱,邵老板歷來親自審看劇本,在很長一個時期,只要在劇本中見到描寫男女私戲,便會在旁邊用紅筆批字:“此處可以加黃色。”後來批多了,便簡化成三個字:“加黃色!”
邵氏的員工都評價過,邵逸夫為人很現實,是生意人不講感情。當時導演張曾澤因為拍《路客與刀客》大賣被邵氏招至麾下,被邵逸夫奉若上賓,但隨後《紅胡子》慘敗,邵先生片場再遇他視而未見。老員工田豐這樣回憶,“導演拍的戲一賣錢,馬上電話就來了,今天到六爺家吃飯;三天以後不賣錢了,看見你,轉頭裝不看見。”邵逸夫也說過一句話,“我有兩千多員工,我講感情不講死了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