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重慶市衛計委、市物價局喊停實施了7天的醫療調價,並表示盡快恢複調整前醫療服務項目收費結算系統。4月2日至18日,各醫療機構退還新舊版本差價中患者多支付的費用;對調減項目少收的費用,由醫院記賬處理。而就在3月25日,《重慶市醫療服務項目價格(2014年版)》正式實施,對六大類項目價格進行結構調整。部分患者對此表示加重了醫藥負擔。
一個只施行七天就被叫停的醫改方案,顯然已近似於現實的鬧劇。現在尚不能確定,公衆的普遍反對,是否是壓倒重慶醫改方案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短短數日就翻雲覆雨的決策過程,無疑讓重慶醫衛部門成為該場風波中最大的輸家。
夭折的重慶新醫改方案教訓何在?物價局的表述是,“在方案制定過程中,由於調查研究不夠深入,聽取公衆意見不夠廣泛,對需長期治療、經濟負擔重的特殊患者考慮不周”。按照相關聽證規定,涉及民衆切身利益的收費項目都需要經過聽證,但在重慶新醫改方案中,法定流程被直接忽略,如此不招致公衆的普遍反對才怪。不過在我看來,重慶新醫改方案之所以夭折,最大的教訓其實在於改革的單兵突進。
需要指出一個事實。雖然此次重慶醫改是以價格調整的方式進行,其中卻不全是醫療服務項目的漲價,降價類項目也不少。但如此單兵突進的價格調整,顯然並不等同於對患者的可能利好。衆多的醫療服務類價格在上升,相關的醫保政策卻沒有調整,漲價的部分可能需要患者來承擔。如此之下,患者和公衆就必然起來反對。
醫改是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當然是重中之重,但卻不是唯一。甚至可以說,醫療價格服務的變化,亦應當是其他改革之後的順理成章結果。譬如,加大國家對新醫改的投入,推動多數醫院從營利性向公益性轉變;再譬如,逐漸從“以藥養醫”“以檢養醫”到“以技養醫”轉型,當系列的配套措施到位之後,自然就會有更接近市場的醫療價格。與此相反,當單兵突進的價格調整遭遇到複雜的醫改議題,就難免會出現種種不認同。
價格無疑是重要的調控杠杆,但價格調整卻從來都不是萬能的,亦非動輒能夠被廣泛接受的,這正是重慶新醫改方案夭折所給出的現實啓示。關於新醫改方案的暫停,重慶醫衛部門的說辭是,暫停之後,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擴大政策制定的公衆參與度,積極穩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強調醫療服務價格的調整要遵從相關程序,當然是必要的,但孤立性地調整醫療價格是否必要,或說它是否醫改中的先行之舉,重慶醫衛部門當從狼狽的叫停風波中得出理性的結論。(來源:華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