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建言加快油氣體制改革
劉廣彬 卓創資訊分析師,天然氣行業專家
於寶東 保利協鑫石油天然氣集團董事長,行業資深從業者
一場持續蔓延的嚴重“氣荒”,引起了有關部門及市場的廣泛關注。11月中旬以來,國內多個地區相繼公布限氣政策,華北地區LNG價格漲幅超過60%;12月1日,液化天然氣掛牌價創出9400元/噸的歷史新高。
“氣荒”及其帶來的價格上漲,也給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帶來了新的課題和任務。這次氣荒的成因是什麼?誰能從中受益,誰受到的負面衝擊最大?未來天然氣供給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避免諸如此類的氣荒?
氣荒源自供需結構不平衡
新京報:目前中國天然氣/LNG主要供給渠道有哪些?近幾年來的供需結構是怎麼樣的?
劉廣彬:國內天然氣的主要供應渠道有兩類:一是國內自產,二是國外進口。2017年1-10月份,中國天然氣產量121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1.2%;天然氣進口量722億立方米,增長27.5%;天然氣消費量1865億立方米,增長18.7%。在天然氣供應端,2017年整體漲勢明顯。
即使如此,面對快速增長的下游需求,特別是隨著冬季采暖季的來臨,國內天然氣市場出現明顯的供不應求。中石油預估,整個冬季采暖期,北方資源供應缺口約48億立方米。
於寶東:目前中國天然氣的主要供給渠道分為國產氣、進口氣兩種。國產氣已逐步形成常規、非常規的多元供氣局面,進口氣已形成管道氣和LNG多渠道供應格局,資源進口國超過10個。近年來,隨著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進口氣的占比逐步上升。
供需結構方面,中國於2006年開始進口LNG,2009年底開始進口中亞管道氣,2013年中緬天然氣管道建成投產,標誌著西北、西南進口天然氣管道和海上LNG進口通道初步形成。整體看,目前國內的天然氣供應以管道氣為主。
新京報:今年的氣荒,某種程度上說是不是這種供需結構下的必然結果?
劉廣彬:目前,國內並沒有新的進口管道投產,LNG接收站數量亦不多,天然氣資源開採短期內增長潛力有限,加之儲氣調峰設施建設不足,管網聯通程度以及建設規模較小,面臨較大的下游需求增速,天然氣市場出現供應缺口也是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