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近來,由於人社部的有關人員一再提起延遲退休是所謂的“必然趨勢”,以清華大學專家團隊為代表的養老改革研究機構又給出了延遲退休、延遲領取養老金的養老改革方案,引發了社會圍觀和民意的強烈不滿。當今社保研究界中公開反對人社部延遲退休思路的中國社科院唐鈞研究員,在《南風窗》的專訪中談及了他對延遲退休與養老改革的思考。
只見懂經濟,不見懂社會
《南風窗》:幾年來的公開民調早已經反映出絕大多數公眾對延遲退休是非常反對的,不僅是企業部門的就業者,多數普通事業單位人員和普通公務員也是反對的,更不用說眾多在自交養老保費的小個體戶和下崗失業者。但現在人社部有關人員和某些研究機構卻在利用“養老改革”名義,希望用所謂的“改革方案”強推延遲退休,有人擔心這樣的改革是在為體制內不願退休的官僚謀取特殊利益。
唐鈞:其他的方案沒有見到,但就“清華方案”而言,方案的八個部分中只有第五點講了“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正如你所說的那樣,“幾年來的公開民調早已經反映出絕大多數公眾對延遲退休是非常反對的”,“清華方案”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過,“清華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在講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和“效率”問題。然而,現在幾乎沒有時間去細說。現在可以做的,只能是曉以利害,先把損害人民利益最大,也最容易引起社會動蕩的“延退”或“延領”壓制住再說。
若說改革方案是“為體制內不願退休的官僚謀取特殊利益”,這應該也只是一種猜測,決策者應該不會採取如此“下下策”。
問題在於,為什麼會有“延退”或“延領”的方案出台呢?歸根結底,是因為當今中國社會在作出社會領域或曰與民生相關的決策時,“經濟理性過甚,人文關懷欠缺”。在地方政府換屆時,媒體常常歡呼新任領導是“懂經濟的”,但你見過有一位是“懂社會的”嗎?我們常說要“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畸輕畸重,可能其後果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改革以來,我們已有很多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