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在2016年,約20家山東地煉具備生產國V標準成品油的能力,超過1/3獲央企和國際油企外采資格,部分企業連續3年以上出廠合格率達100%。此外,目前已有多家山東地煉企業擁有國VI生產能力。
劉磊表示,由於主營單位外采量大,議價能力強,所以地煉企業供給他們的成品油批發價相對會更低一些,屬於薄利多銷。
不過,近期的降價潮著實讓劉磊表示有些“吃不消”,因為“兩桶油”旗下加油站都在降價,批發端也在施壓。“現在中石油、中石化把我們的價格壓得很低,"國六"的批發價壓到5500元/噸了,已經沒法做了。”但他同時也補充說,
“現在地煉之間的競爭壓力也非常大,這家不做,總有別家會做。”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煉企業想要減少對“兩桶油”的依賴,轉向更多銷往民營加油站。然而,降價仍然是繞不開的話題。
一家山東地煉企業銷售人員張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煉油廠眾多,一些煉廠為了吸引民營加油站而進行降價的情況時有發生。想要參與競爭,開拓市場,往往意味著自己也需要降價。
行業困局:新煉廠投產將加劇產能過剩
目前成品油業內的共識是,產業鏈上下游主動或被動降價的背後,與國內成品油供過於求、產能過剩分不開。
先從需求上來看,我國成品油消費出現回落。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去年我國石油消費增速放緩,成品油消費首次出現回落。
具體為,2016年我國成品油需求增長區間下移,三大油品消費增速全面放緩,汽油仍是拉動國內油品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估計全年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3.13億噸,較上年下降1%,增速較2015年回落6.2個百分點。
而在供給端,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近期表示,若按照我國每年成品油消費量3.15億噸、65%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開工率計算,合理配置煉油能力應為6.1億噸/年。而當前我國現有煉油能力達7.48億噸/年,相當於過剩1.38億噸/年,我國煉油行業產能過剩率大約在13% ~18%。即使按照全球煉油企業平均開工率83%計算,我國煉油產能也過剩大約1億噸。
在產能過剩的同時,目前仍有新的煉廠即將投產,而這又將帶來更多的新增產能。例如,屬於中石油集團的雲南石化投產在即,其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300萬噸/年;再比如,中海油惠州煉廠二期也將於年內投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