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種情況,漁民村在深圳市率先進行股份制改革,增加股東人數,股份可以由下一代繼承,也可以內部轉讓。“我們現在有181個股東,讀了大學的新生代更願意回村,解決了後繼乏人的困境。”吳頌球說。
此外,外聘管理者沒有股權的局面被打破,黃興炎就通過股改得到了一部分激勵性股權。
80後鄧國華在漁豐物業擔任保安部經理,這次股改他也分到了股份,成為漁民村新一代的股東。作為年輕的管理者,鄧國華為漁豐物業引入在線巡邏系統、智能門禁系統,等等。
鄧錦輝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帶孫子,和同村人一樣,他住在自己家的一整單元的頂層,這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期待自己的小孫子,“走出去,自己闖。”
改革親歷
陳開枝,1992年小平南巡時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現任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
1992年元旦,我正在南海沙頭鎮考察工作,突然接到時任省委書記謝非打來的電話,他叫我立即趕回廣州,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盼望已久的老人家要來了。”
我放下電話,連午飯都沒吃,餓著肚子乘車返回省委機關,謝非同志告訴我,“小平同志將要南來廣東,省委擬將全程陪同的任務交給你。”
中央來電說小平同志是來“休息”的,但我堅持認為老人家此行絕不是“休息”這麼簡單。當時雖然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但意識形態領域的爭論始終沒有平息。有人評價深圳特區,“除了羅湖口岸的紅旗是紅的,其他的都變色了,資本主義要複辟啦!”外省幹部不敢一個人來廣東出差,怕“被腐蝕”。
1992年1月19日上午9點,小平同志的專列抵達深圳,因為旅途勞頓,我們原本安排上午休息,可小平同志心情非常迫切,住進賓館不一會兒就對我說:“到了深圳,坐不住啊!你快叫車讓我出去看看吧!”
最初的巡視方案是深圳-珠海-深圳-上海,我提出增加珠三角和廣州,希望老人家能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多看看,後來被采納。在深圳當時的最高建築國貿大廈,小平同志激動地說,“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
在仙湖植物園,小平同志見到了一棵“發財樹”。隨行的小平女兒鄧榕說:“以後咱們家也種一棵。”小平同志回答:“讓全國人民都種,讓全國人民都發財。”離開深圳去珠海時,老人家已經登上了船,還高聲對當時送行的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等人說,“你們要搞快一點!”
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新熱潮。我曾做過一個比喻,小平同志就像一位已經退役的老船長,看見改革開放的航船前進時不斷搖擺,不顧年老體弱,再一次跳上船頭,把舵擺正,讓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船駛向勝利的港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