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有東北軍的東大營,戰備物資和指揮機關一應俱全。錦州以北是狹長的錦西走廊,兩側都是山地,日軍來攻,大部隊難以展開。錦州以南則是山海關,可以作為防守錦州的堅固後盾。但南京政府卻想以錦州中立換國聯支持。
既然準備這樣解決,錦州自然不容有失。時任外交部代理部長、與張學良私人關係密切的著名外交家顧維鈞於11月23日致電張學良:“弟意錦州一隅如可保全,則日人尚有所顧忌,否則東省全歸掌握,彼於獨立運動及建設新政權等陰謀必又猛進,關係東省存亡甚巨。是以錦州一帶地方,如能獲各國援助以和平方法保存,固屬萬幸。萬一無效,只能運用自國實力以圖保守,與今晨外委會討論眾意僉同。頃見蔣主席熟商,亦如此主張。”29日,顧維鈞和宋子文聯名致電張學良:“如日方無理可喻,率隊來攻,仍請吾兄當機立斷,即以實力防禦。”
錦州中立案曝光後,遭到各界人士和學生群起反對,國民政府外交部於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電施肇基聲明放棄中立案,同時還表示:日軍如進攻錦州,中方將實行自衛。
12月8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錦州軍隊此時勿撤退。否則,外啟友邦之輕視,內遭人民之責備,外交因此愈陷絕境,將何辭以自解。”言辭之嚴厲,前所未有,但從文字來看,外交考慮仍在裡面占了相當大的分量。在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蔣介石仍舊以“外交”為第一出發點,考慮戰略問題。
為了增強張學良固守錦州的信心,蔣介石和宋子文還提議可以派空軍和中央嫡系部隊、稅警部隊等前來增援,並都歸張學良統一指揮,甚至還提出可以給予東北軍軍費援助。
但是,國民政府的前後反覆,不可能對張學良的判斷毫無影響。即使派遣援兵,也非朝夕可至。至於軍費,從軍閥混戰期間蔣的表現來看,完全可能是口頭支票。因此,一切的有利條件都沒能堅定張學良的信心,最後他還是選擇棄城而退,甚至連象徵性地打一下都沒有。
後來張學良曾經談及放棄錦州的原因,一是沒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贏;二是怕自己的部隊在作戰中的損失得不到補充——之前的中東路衝突不就是這樣嗎?在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這可是最重要的了。
隨著張學良在錦州的不戰而退,東北局勢也就雨打風吹花落去,再也無法挽回了。日軍隨即轉兵向北,馬占山的部隊既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實際上軍事策應的可能,終於被日軍擊潰。東北各地其他自發的抗日武裝也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士氣迅速瓦解,更不提有效指揮和協調,很快也被日軍各個擊破。東北三省128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於日本國土的3.5倍,3000多萬人民都落入了日軍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