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品”的地位與當時主流的“奧運戰略”、“金牌戰略”不可同日而語。以往競技體育以奪取金牌為唯一目標,其他的一切都要為這個總體目標而服務,在這個體系中,籃球也不例外,以國家隊為中心,一切都要為國家隊讓路。而一個成熟的籃球職業聯賽應該做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產品的生產。舉辦觀眾喜歡看的籃球比賽,是職業聯賽的最高追求;服務球迷、滿足球迷需求,這是職業聯賽的準則。
職業聯賽需要吸引觀眾,就必須把最好的球員和最好的狀態呈現給觀眾,而國家隊需要好成績,同樣需要這些資源。國家隊與聯賽的矛盾,在任何一個體育發達國家都存在,尤其體現在足球、籃球這些職業聯賽發達的項目中,但這些國家一般會採取協商、兼顧的方式,以取得國家隊和聯賽利益的共贏。
但在中國體壇,國家隊和聯賽地位的失衡卻非常嚴重。2006年,為能更好地為奧運及國家隊服務,在統一安排下,籃協不得已作出了縮短CBA聯賽賽程、將每隊50場常規賽減少為32場的決定。
2007年,為備戰北京奧運會,又是在統一安排下,籃協將CBA聯賽開賽時間提前到了10月份。2011年,為備戰倫敦奧運會,聯賽提前開打,留給國家隊盡可能多的集訓、參加熱身賽的時間。
2011-2012賽季是各俱樂部投入最大的一個賽季,但是一些省區市為了全運會而犧牲俱樂部的利益;聯賽的一些規章制度朝令夕改;本賽季絕大部分球迷認同的“最有價值球員(MVP)”馬布裡,竟由於“僅限本土球員”規定而鐵定無緣該獎項。好的球員不能全力打聯賽,最好的球員竟不是“最有價值球員”,聯賽的怪象令人感嘆。
很多專家都曾指出,國家隊的集訓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時間,兩個月足矣。中國籃球隊是全世界集訓時間最長的國家隊,比歐洲相應水平的國家隊集訓時間長一倍半,而效果卻遠不如對手。
目前世界上籃球國家隊的格局,基本上是與本國聯賽的水平相匹配的,聯賽水平上去了,國家隊水平自然低不了。在亞洲範圍內CBA的競技水平依然是一流的,不僅中國隊長期處在亞洲頂尖的位置,而且以在CBA效力的球員為主幹的約旦隊更是在2011年武漢男籃亞錦賽中取得了亞軍的好成績,間接證明了CBA的實力。
因此,借本賽季CBA發展的良好勢頭,中國體育的發展重心也應該迎來一個轉移的契機。能否把CBA打造成盈利能力強、文化影響力大、社會美譽度高的品牌職業賽事,不僅關係到中國籃球的盛衰,更關係到中國體育產業的前途命運。
|